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中法版贸主打文艺社科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7/8/28 作者:萧东发,周悦

法国是图书生产、销售和出口大国,出版业在该国文化行业中已超过影视、唱片业而成为“第一文化产业”。在全球图书市场中,法国的图书销售额和版权贸易量占到了全世界的14.7%。法国出版业依靠法国政府对出版业的大力支持——除了用法律制度来保障出版自由、低税率制度鼓励出版外,还对出版业提供很多特殊资助。

法国特别重视作者、图书、书店和图书馆在文化发展和传播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鼓励出版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对中小出版社和书店进行特别资助和扶持。法国政府文化与传播部设有图书与阅读局,其职责之一便是为法国图书的输出和在国外传播创造条件,并间接以财力资助法国图书参加国际书展,帮助出版商在世界各地开展业务活动,资助翻译法国作品和在法国之外的其它国家销售法国图书等。

此外,法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维护本民族文化,如对本国影视作品、图书和音像等出版物进行保护。但是,法国的版权代理不发达,版权代理公司数量也不多。

法国作为关贸总协议的创始国,是欧盟中力主对文化产品贸易实施保护的国家。面对美国在欧洲影视产品市场的垄断,法国主张强化欧洲影视配额制度,严格限制美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产品的特殊性。

中法图书版权贸易现状

中国和法国在各自的出版现状和版权贸易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中国近几年来各类型的出版社都引进了不少法国图书,在中法文化年的促进下,两国加强了文化交流和版权贸易,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从表1、表2可以看出,中国与法国的图书贸易以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类较多,这与两国共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密切相关。法国翻译的中国图书数量平均为76本,这在法国庞大的图书市场上只能算是冰山一角;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领域正在蓬勃发展中,因此法国在这方面引进了较多图书;中国的科技水平还在借鉴学习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因此法国不会引进太多中国的科技图书;法国本身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他们似乎对中国文学艺术关注不够,2000~2005年一共才引进了10本,也说明了国内文学图书在法国市场遭到了“冷遇”。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国内出版社每年出版的翻译成中文的法国图书总数在100种以上,远低于从英美等国引进的图书数量。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国历史、哲学、文化诸如《法国文化史》、《法国文学简史》、《法国史图说》,《火的精神分析》等;法国文学和艺术也是中国引进版权的重头戏,一方面不断再版经典的法国名著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如中国书籍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延边人民出版社分别于2006年、2003年、2001年出版了该书,虽然有资源浪费之嫌,但也说明了目前市场上还有对法国名著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引进一些现当代的法国文学作品,又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国当代经典戏剧名作系列”包括了《小树林边》、《巴比罗大街》、《无动物戏剧》、《风雨依旧》、《森林正前夜》和《远离阿贡当市》六本,让国内读者能够了解到法国的当代戏剧,也是不错的选题。

其次,出版社往往以一套丛书的形式引进一系列图书。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彼岸人文译丛”,包括法国作家加斯东·巴什拉的《科学精神的形成》、米歇尔·维诺克的《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吉尔·德勒兹的《德勒兹论福柯》、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的《从存在到存在者》和美国作家汉纳·阿伦特的另外三本书,一次性从法国和美国分别引进四本和三本书,这些做法都为出版社减少了每次谈判的交易成本,增加了收益,是值得推广的版权引进的方式。

最后,从法国引进图书的出版社类型众多,不但有专攻翻译和文学方面的出版社,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南京译林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有许多综合的大型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还有一些小型的出版社,整体的覆盖面很广。图书的翻译者大多比较集中于专业或职业的翻译家,如傅雷、余中先、怀宇等,他们的翻译水平较高,翻译作品释义准确,文字优美;但由于图书市场的急功近利环境,一些出版社只能请到二三流的翻译者,使得这些译作整体质量不高,影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法图书版权贸易的制约因素和主要问题

尽管经过“中法文化年”的强力促进,中法版权贸易的各项指标仍不容乐观,交易量远远落在英美日甚至韩国的后面,其中,不乏重复引进,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如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受到中国读者的热捧,其小说中最火的一本《情人》共有6个出版社出版了8个版本,一来造成重复浪费,二来读者无从区分版本好坏。究其因有以下几方面:

法科技图书在华市场难觅

法国的经济总体来说很发达,但是科技上除了建筑、酿酒等行业领先之外,都还不足以排在世界前列,优秀的科技图书并不是很多。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迅速发展起来,必须直接借鉴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加上近年来美国科技力量的不断增长,经济学的拓展,他们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大量的科技(不包括核心的原代码等)和经济管理知识,导致法国科技图书在中国市场上竞争力相对偏弱。

难敌英美强势文化

从表3可以得出:一直以来,中国引进的图书数量第一是美国,其次是英国,再次是我国台湾,从法国引进图书的数量排在第6名或第7名,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法国引进的图书数量不能占据前列,最大的根源问题在于英美文化的强势冲击。中国长期以来的版权贸易逆差已经造成了我国出版社引进图书版权的习惯是先考察英美等国家的新书和畅销书,其次考虑我国台港地区,再次是亚洲圈的日韩。再从欧洲来看,中国从德国引进的图书也比法国多。另一方面,中国每年输出到法国的图书寥寥无几,光是法国愿意翻译和出版中国的图书就比较困难,因此法国出版商宁愿把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书价更高的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上。

中法交流障碍仍存

首先,国内出版界对法国同行的熟悉程度比较低,法国出版界对中国同行的了解更加欠缺。法国出版界总是以欧洲人的阅读率乘上中国的十三亿人口来判断图书市场,带着想象的角度与中国出版业者进行谈判。

其次,在版权谈判时,即使中国出版社已经给法国出版社很高的版权费用,并答应了对方所有条件,但是法国出版社仍然可能不够放心或带有成见,所以,与法国出版社打交道,需要一定的耐心。

最后,在中国,真正有高水平的翻译法文书籍人才紧缺,直接导致版权贸易难于开展,而在法国真正通晓中华文化的人更是不多,因此两国都缺乏大批的专业翻译家帮助图书和文化的沟通。

表1:2000~2005年翻译成法文的中文书籍统计

\Images\2005-2009\sb070828B1501.JPG

表2:2000~2005年翻译成中文的法文书籍年度出版统计

\Images\2005-2009\sb070828B1502.JPG

表3:2000~2005全国图书版权引进地情况统计

\Images\2005-2009\sb070828B15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