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中国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略述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5/1/21 作者:李大光

中国对公众理解科学和对科学技术态度研究从1992年引进发达国家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开始到2003年,已经进行了10年。在这10年时间内,中国科技部和科协联合进行了5次大规模调查,取得了许多数据,获得了一系列结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承认,数据进入到“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参与国际交流。在国内,数据成为决策层参考的依据,在学术界和科学文化研究领域得到重视并引发了讨论。这些讨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推动作用。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现状

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应由三个维度构成:1、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2、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3、对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2003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0.58个百分点。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2000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7%;1992年欧共体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经达到5%;加拿大1989年达到4%;日本1991年达到3%。

历次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城乡、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2003年,我国男性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26%,女性为1.70%,相差0.54个百分点,但差距在缩小(2001年,男性为1.70%,女性为0.98%,相差0.72个百分点)。不同年龄段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越大的人群,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越低(18~29岁,为3.67%;30~39岁,为1.81%;40~49岁,为1.35%;50~59岁,为1.11%;60~69岁,为0.47%)。

公众的文化程度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大。初中、高中、大专和大学以上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依次为1.48%、6.18%、10.73%和13.48%。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零。

城乡差异显著。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08%,农村居民为0.68%。虽然差距很大,但是,与2001年相比,农村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2001年,城市为3.10%;农村为0.40%)。

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03%,中部地区为2.27%,西部地区为1.48%。与2001年调查相比,东部地区有所下降(2001年为2.30%);中部地区增长最快(2001年为0.85%);西部地区增长较快(2001年为0.65%)。经济的发展对公众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图书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

从历次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公众依靠阅读图书获得知识的比例一直不高。各国学者认为,电视和报纸只能提供某一个方面知识的题目,而获得详细知识必须依靠阅读图书。一个不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阅读决定了科学素养的水平。

2003年调查显示,与媒体接触程度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比例大体呈现正比关系。但不同的媒体其接触程度对于公众科学素养比例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报纸、图书、广播、杂志和电子网络均呈现了接触频率越高素养比例越高的趋势,其中电子网络和图书对于素养比例的关联度更为显著。每天读书的群体科学素养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频率的群体。不接触书籍的群体科学素养比例还不到1%。另外,每天阅读杂志和刊物的群体的科学素养也明显高于其他频率的群体。

根据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对其监控的全国130多家书店的销售数据统计表明:2002年科普图书监控动销品种为13297种,总监控销量为864198册,总监控码洋1859万元人民币。由于开卷监控书店平均每月的销售额约占全国一般零售图书总码洋的约14%,所以全国2002年科普图书的实际销量应为总监控销量的7倍左右,即约600余万册,总销售码洋也为总监控码洋的7倍左右,约1.3亿元人民币,而实际动销品种与监控动销品种基本相当。

2002年引进版科普图书动销品种仅2772种,只占本土原创科普的1/4强,但销售码洋所占比重并不低,占了科普总体的39.3%,约为本土原创科普图书的2/3,这主要因为引进版科普图书大多印刷质量较好,其中不乏精美之作,图文并茂者颇多,“身价”也就相对比较高,因此,虽动销品种并不多,但经济效益并不菲。而本土原创科普图书则大多印刷质量一般,尤其是面向广大农村的实用技术类读物,更是印刷质量平平,成本低廉,定价自然也比较低,因此,虽动销品种大大超过引进版科普图书,但销售码洋所占比重并不十分突出。

从2002年科普图书的销售码洋和动销品种来看,少儿与成人科普图书的销售码洋比重之比约1/2.6,动销品种比重之比也是约1/2.6,动销品种之比约1/3,从这几个数字可看出,少儿与成人科普图书的售价基本相当。从人均比例来看,少儿与成人科普图书的销售码洋和动销品种也基本相当。

引进版成人科普图书销售码洋占成人科普总体约45%,而少儿图书却只占其总体的约24%;从动销品种来说,引进版成人科普图书占其总体的22.48%,少儿仅占其总体的16%。这说明本土原创的少儿科普图书要比成人的销路更好。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人口近13亿人。按照这个数据计算,2002年我国平均每200多人才买了一本科普书,平均每人消费约0.1元。据统计,教辅类图书平均每5人买一本,人均消费2元;少儿图书平均13人买一本,人均消费近1元;文学书平均每20人买一本,人均消费1元;英语书平均每23人买一本,人均消费近1元;财经类图书平均每27人买一本,人均消费近1元;计算机图书平均43人买一本,人均消费约0.75元。

从单册平均售价来说,最高的是计算机类,平均单价高达32.45元,但销售还算不错。定价最低的是教辅类图书,单价只有9.17元,但薄利多销,销售码洋高居榜首。科普图书定价位居第三,仅次于计算机和财经类图书,平均单价为21.51元,这和近年来图文并茂的科普图书越来越多有关。当然,和印数的多少也有关系,比如教辅类图书,印数一般较高,成本自然也就较低,定价也就能够降低一些。而科普图书普遍印数较低,成本也就较高,定价自然不可能太低。使科普图书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又能降低“身价”,同时又能保证作者、出版社、发行机构等的经济利益,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但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的。

我国自从引进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的调查理论和方法以后,召开过多次科学文化界学者的讨论,调查指标体系、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引发了科学文化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论。讨论除了科学素养测试的指标以外,争论最多的是影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发展的各种因素。从调查结果看,阅读,尤其是阅读科学类图书是影响公众科学素养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加强科普书的出版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应该是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