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1年12月11日,中国终于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历经15年漫长的“入世之路”也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15年中,中国社会各界对入世倾注了极大关心,作为图书出版业,入世的话题自然也是具有丰厚收益的出版热点。在2002年1月,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监测发现有关WTO的图书掀起了新的销售热潮,在开卷非文学图书畅销榜中,前100名中有9本图书是关于WTO的,前30名中则有3本,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前一阶段,各种媒体也纷纷就WTO类图书的销售有过各种各样的分析,也曾经批露市场中关于WTO的图书达3000多种,那么,关于WTO的图书在市场的销售状况究竟如何?为此,开卷专门对该类图书进行了专题分析。
一、WTO类图书市场状况分析
1.WTO类图书整体市场状况分析
(1)WTO类图书整体市场销售码洋状况分析
2001年WTO类图书零售销售码洋在总体图书市场中占据了0.22%的份额比重,据开卷推测,实际零售市场销售码洋在3500~4000万左右。从三年来WTO类图书销售码洋在总体市场中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出,该类图书选题为市场带来的直接销售利益增长迅速,三年的时间围绕一种选题开发的出版资源由1999年的500多万到2000年的2200多万,再到目前的3500多万,这种市场容量的扩展速度的确值得出版社关注与投入。研究人员认为这表明一方面随着中国入世日程的临近,该类图书已经激发了市场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出版社投入的结果,而带来增长的直接因素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也不无关系。
WTO类图书还能为市场贡献多少码洋?出版社还能获得多少利益?开卷认为2002年WTO类图书的市场份额比重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市场销售较2001年翻一番应该不成问题,首先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的图书选题对于目前已经加入的实际情况而言已经不合时宜,WTO选题尚有挖掘空间,其次中国社会各界在经历了心理入世到行动入世转变以后,WTO规则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行为准则之一,学习与熟悉其相关内容促成市场需求扩大,这不仅来自于社会,也来自于学校。由此,开卷认为目前WTO类图书市场的竞争刚刚开始,好的品牌是在该类市场长期竞争的关键。
(2)WTO类图书整体市场动销品种分析
据开卷统计,从1999年1月到2002年1月,WTO类图书总动销品种数为533种,这与业界传说的3000多种有较大差距。开卷对3000多种的说法一直持谨慎态度,而目前也尚无权威考证,从开卷抽样系统的覆盖范围看,1999年到2002年1月市场中WTO类图书有530多种,远没有达到3000多种。
目前,市场中WTO类图书动销品种平均每月保持在410种左右,2002年1月该类图书动销品种为417种。研究人员认为该类图书动销品种数还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一些更切合社会各界实际操作需求的图书选题具备了市场条件。在2002年WTO类新书比重将增大,而市场中的老版图书也将面临滞销风险,书店与出版社应早作准备。
WTO类图书动销品种数变化情况
1999年2000年2001年1999年~2002年1月合计
动销品种数118245432533
(3)WTO类图书整体市场增长状况分析
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类图书市场强劲的增长态势,2000年该类市场销售较1999年同期增长了近3倍(当然这与1999年的市场容量太小,只占总体市场的0.05%有很大关系),而同期全国图书市场总体的增长率为23.53%,可以认为2000年是该类图书的迅速成长期。2001年WTO类图书市场较上年同比增长62.68%(而同期全国图书市场总体增长率为18.31%),市场增长速度已经较2000年大大减缓,市场逐步进入慢速成长期。可以看出该类图书市场还未达到成熟期,在2002年该类图书还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2002年1月整体图书市场走势缓慢的情况下,WTO类图书市场销售较2001年12月保持了40%的环比增长速度。研究人员认为,2002年将是该类图书市场成长期的最后黄金时期,此后的市场将进入平缓的成熟期。
WTO类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与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对比
分类2000年2001年
总体图书零售市场23.53%18.31%
WTO图书零售市场295.30%62.68%
2.WTO类图书细分市场状况分析
为了对WTO类图书市场目前销售状况进一步了解,研究人员对该类图书进行了细分,主要分为四个细分类:中国入世、WTO组织、WTO法律、WTO英语。
2001年,中国入世类图书销售码洋占有比重最高,超过了WTO类图书总体的一半,为54.48%,该类图书的动销品种也最多,近250种。WTO法律和WTO组织两类销售码洋比重在22%左右,其动销品种数分别为73和74种。可见市场主要以这三类图书为主,而关于中国入世方面的图书更是占据了市场的主流。但是在2002年1月,这种市场分布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WTO法律类图书市场销售码洋比重达到了43.98%,WTO组织类图书为27.88%,而中国入世类图书市场销售码洋只占26.20%,较2000年全年水平下降了一半,但是这三类图书的动销品种数的分布比例却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可以看到随着中国成功的入世,图书市场的消费需求热点已经发生了变化:读者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预测中国入世后的影响、对策,而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图书。
WTO图书细分销售码洋比重、动销品种分布
二、WTO类图书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1.参与竞争的出版社数量状况
从三年来参与WTO类图书市场出版与竞争的出版社数量看,呈现了逐年增加的趋势。2001年共有145家出版社参与竞争,在市场容量仅有3、4千万的市场中竟然有140多家的竞争者,可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从目前市场中的动销品种规模看,参与的出版社大多还不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优势,2001年平均每个出版社有3个品种。然而从平均品种的变化看,出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可见一些出版社已经在品种方面作了较大投入,今后的市场竞争将逐步向实力较量发展。
WTO类图书的出版社数量变化情况
时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1月
竞争出版社数量71112145133
每社平均动销品种数1.662.192.983.14
2.WTO类图书市场出版社竞争态势简要分析
1999年中国城市出版社凭借两本图书的畅销占据了市场第一名的位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也依靠一本书的畅销占据了第二名的位置,这两家出版社的市场占有份额为38%。2000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占据了第一名位置,经济日报社出版社则由1999年的第8名上升到第2名。这两家出版社的合计占有份额超过了22%,较1999年前2名占有水平下降了16个百分点。
2001年经济日报出版社继续表现了较好的增长态势,市场份额占据了第一名,中国城市出版社尽管占据第二名位置,法律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进入了前五名,占有率与第二名占有水平基本持平,较2000年均有所增长。
从1999年到2001年,WTO类图书市场占有率排名前5位的出版社表现了较大的变动性,他们的总体市场占有份额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前3年的市场变化表明,随着图书品种的增加,出版社获得的销售利益有分散趋势,这一点从三年来市场占有率大于1%的出版社数量变化也可看出。2002年1月市场份额的变化主要是在中国成功入世的背景下,市场中的图书发生了较大变化所致,其中人民出版社由于拿到独家选题而成为竞争的新龙头。研究人员认为,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并未达到成熟水平的市场中,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是很难达到稳定水平的,尤其是出版社还未达到一定的品种积累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出版社目前的市场竞争地位还极不稳固,随时都有被后面的竞争者赶超的可能。可见该类图书市场的竞争之路还较为漫长。
1999年以来WTO类图书市场占有率前5名出版社状况
三、WTO类新书市场状况分析
在开卷的分析中,新书的定义以图书上市销售时间为准,将首次出现在零售市场中并动销的图书作为新书。
1.WTO类新书市场基本状况
2000年WTO类新书品种为143种,占全年总品种的58.37%,2001年新书为197种,较2000年新书水平增加了50多种,但随着总品种的积累,新书占据的品种比重下降到45.6%。值得关注的是在2002年1月,市场上出现了47种新书,远远超过了2001年平均每月的新书品种数。新书的这种增长趋势,反映了出版社品种投入力度的加强,入世引发了新的出版资源,市场竞争处于一个新的加速时期。
从新书所占的销售码洋比重来看,新书的销售状况并不理想,2000年近60%的新书只为市场贡献了44%的销售码洋,2001年基本持平但略低于1。可见在2001年以前,尽管WTO类图书市场迅速成长,但市场中的新书并未提高市场的有效供给,老版图书还拥有较大的市场,这与市场上选题单一重复、质量不高有直接关系。
在2002年1月,新书的销售状况有了明显的增长趋势,占到了总体的47%,而其品种比重只有11.27%,新书对市场的贡献率大大高于2000年和2001年的总体水平。这表明市场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而适合变化的图书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WTO类新书动销品种数变化情况
下面从新书的细分类别状况进一步分析。2001年新书的销售码洋比重分布仍以中国入世类最高,为49.7%,但这一水平较该类总体所占比重低了近5个百分点,该类图书的新书动销品种也最高,超过110种。比重居第二位的是WTO法律类图书,占31.71%,较总体占有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其新书品种占该类全部图书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而WTO组织类新书的码洋比重只有16.82%,低于总体水平,其动销品种占该类总体的比重也不足30%,可见出版社在这一类的新书投入不多。
在2002年1月,新书的销售状况又有了较大变化。WTO法律类新书销售码洋在新书中占据76.42%的比重,其占该类图书自身的销售比重则高达81.68%。WTO组织类新书的码洋比重仍居第二位,为19.94%,低于总体水平,比重下降趋势最大的是中国入世类图书,只占3.62%,其新书占该类图书销售比重也只有6.49%。可见在未来的市场中,中国入世类图书的销售还有进一步走低趋势,而WTO法律和WTO组织类图书还有强劲的发展势头。
WTO新书细分销售码洋比重、动销品种分布
2.WTO类新书市场竞争状况简要分析
新书市场基本反映了该类图书的未来发展动向,因此出版社能否在新书市场中占据有利竞争地位,将大大影响其未来的市场竞争优势,而在新书市场中出现的新的竞争优胜者,也是出版社需要关注的重要市场信号,他们的市场投入将会影响该类图书总体市场的竞争格局。
2001年前5位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为34.19%,其新书品种数只占到新书总体的14.72%,通过与其总动销品种数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些出版社2001年新书的投入比重均超过65%,可见其进入该市场的决心。
研究人员同时列出了2002年1月新书市场占有率排在前5名的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和法律出版社两家就占据了新书90.9%的市场份额,而他们新书的品种数只占到12.77%。机械工业出版社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则是新进入的两家出版社,凭借一两种图书就能进入新书市场前5名之列,可见市场进入壁垒较低,而读者的出版社品牌意识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处于混战状态。
WTO类新书市场出版社竞争状况
四、WTO类图书排行榜简要分析
1.上榜图书构成分析
研究人员选取了排行榜中前30名图书进行分析,从前30名图书连续三年的累计销售量来看,他们具有引领市场消费的畅销书特征。1999年前30名图书占据了市场90%的销售码洋比重,销售册数也占据了近90%的比例。2000年这一比重有所下降,但销售码洋比重仍高达63.31%,销售册数也占据了近六成比重。2001年前30名图书销售码洋的比重下降到37.1%。这种下降趋势首先受到该类图书市场的品种积累影响,前30名占据的品种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品种的积累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市场中图书选题的雷同与精品的缺乏使销售进一步分散到众多品种图书中,导致前30名图书销售水平进一步下降(实际其绝对销量仍然逐年增长,但是总体市场的增长速度更快)。
尽管如此,畅销书的销售状况对出版社和书店的意义仍旧重大,2001年7%的品种获得37%的码洋比重,如果计算前10名图书,则达到以2.31%的品种获得18.71%的码洋收益,这种收益状况不可忽视。书店如果只销售这几种图书,带来的收益仍然十分可观,而远胜于盲目追求多品种销售。
WTO类图书排行榜前30名销售码洋、销售册数比重
从上榜图书的类别看,连续三年中国入世类图书占据席位最多,但逐年下降,而WTO组织和WTO法律类图书进入前30名的图书有增多趋势。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出版社和读者互动的结果,也就是供给与需求互动的结果,2002年这种类别构成仍将发生较大变化。
从具体上榜图书来看,1999年的榜首书:《加入世贸意味什么?——影响中国经济与百姓生活的22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生命力,2000年名列第2,2001年位居第9,在2002年1月,该书仍能挤进前20名,该书的畅销值得出版社参考。2000年和2001年的全年榜首书均是有关WTO知识的图书,2001年1月也是如此。可见,有关中国入世的图书品种虽然多,但是能够更易获得成功的图书是关于WTO本身的选题。
排行榜总体图书的选题也发生了变化,同样是有关中国入世的图书,2001年具有实战性质的图书获得了较好的销售地位,而且有关WTO本身知识的图书在排行榜上的销售地位有上升趋势。在前面分析中,研究人员指出WTO类图书出版面临新的发展机会,如何提高选题的经济效益尚需出版社斟酌。
WTO类图书排行榜前30名类别构成
2.上榜图书出版社构成分析
出版社在排行榜上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其在该类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某一品种图书的热销将直接决定出版社的市场收益和市场竞争地位。
从2000年、2001年出版社上榜图书席位看,能够占据2个席位以上的出版社数量较少,其中2000年有21家出版社,2001年有17家出版社,这种趋势值得关注,研究人员认为一些出版社的图书品牌正在形成,市场中图书销售已经出现了由混乱向成熟发展趋势,2002年将是该类图书市场出版社竞争地位确立的一年。
经济日报出版社具有较好的品牌优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表现也较为稳定,但是该社也面临选题拓展问题,人民出版社正在逐渐成为WTO类图书市场的新品牌,该社连续两年都有2个席位入账,而且两年的图书选题有更迭趋势,研究人员认为该社在WTO类图书市场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凭借干部培训读本摘取了2001年排行榜2个席位,值得关注。
WTO类图书排行榜(前30名)出版社比较表
3.WTO类图书排行榜
(1)2001年全国WTO类图书排行榜(前10名)
(2)2002年1月全国WTO类图书排行榜(前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