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2009年大众出版九大现象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2/25 作者:江筱湖

\Images\2005-2009\20091225T1002.JPG

刘震云

\Images\2005-2009\20091225T1003.JPG

阎连科

\Images\2005-2009\20091225T1004.JPG

黄集伟

\Images\2005-2009\20091225T1005.JPG

郭敬明

\Images\2005-2009\20091225T1006.JPG

苏童

\Images\2005-2009\20091225T1007.JPG

莫言

■商报记者 江筱湖

民营公司走在“转正”路上

2009年,最明显的业内趋势莫过于,民营策划公司变得炙手可热了。不断有行业内外朋友来问,可以帮忙牵线搭桥,跟某家公司聊聊合作么?

改制的春风一吹,那些生命力旺盛且在艰苦卓绝的市场竞争中已经站稳了脚的民营公司,被允许以各种可以探索的方式与出版社进行合作。一家品牌、渠道优势明显,团队成熟、运作规范的民营策划公司,会被许多家同时盯上,出版集团、出版社与各种业外资本摩拳擦掌,纷纷想要一亲芳泽,“一家有女百家求”,典型的僧多粥少。有人家坐地起价,有人家死活不卖,有人家举棋不定、左顾右盼,但至少,在2009年,这些一直处于“黑市”地位的民营公司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而不只是被选择了。

无数人在问,民营的春天,快要来了么?新闻出版总署的动作显示,民营的春天似乎就在不远处,但到底该如何解决身份问题,一直在不断探索,但还没有看到各方的一致意见。也有人在悄悄担心,出版业看起来的国进民不退,会否因为最终民营的身份得不到解决而终成“国进民退”,而这种“国进民退”可能产生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

至少记者目前无解,2010年,恐怕民营策划公司会得到一个说法,现在,它们可能正走在“转正”的路上。

名家作品是个小丰收

12月底,多年不见新作的莫言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新书《蛙》,尽管眼光挑剔,但读过这本书的“书记”大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2009年,读者期待的大家中,有多位拿出了酝酿多年的作品。

刘震云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重量级与《我叫刘跃进》完全不同的《一句顶一万句》。苏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河岸》,阿来在重庆出版社出版了《格萨尔王》,离世多年的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终于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获得出版,旅居海外的实力派女作家张翎的《金山》,同样在十月文艺社问世。另外,还有几乎年年有佳作的高产实力作家严歌苓的《赴宴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有多年没见新作的虹影的《好儿女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张宇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足球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样的名家阵容,在一年时间里呈现,已经称得上厚重,拿得出手了。最值得一提的是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一个作家,在其他作家或觉得用文学表达现实社会存在美学障碍,或对表达现实生活缺乏兴趣的时候,他的《我与父辈》表现了一种可贵的对民族苦难和民族记忆的思索,作为一个作家,这种关注和思索,殊为可贵。

青春文学的一枝独秀

在最近的一次发布会上,万榕当家人路金波说,青春文学不好做,万榕未来一年将会转型,转型后以类型小说以及引进版小说的出版为主。

2009年的青春文学出版的确步履艰难,但一方面,青春文学的市场衰落已成定局,另一方面,郭敬明的柯艾团队在青春文学市场的一枝独秀一骑绝尘,也是事实。所有的青春文学榜单,平均10本书中,基本会有8本属于郭敬明以及其团队。TN大赛的获胜选手,经过《最小说》平台的不断推广,迅速成为畅销书作家,长江文艺社与郭敬明的强强合作继续显示威力,产生了1+1>2的结果。

一旦市场、读者、竞争对手让某个或者某一群作家有机会成为巨无霸,则由此带来的马太效应短期内无人能挡,在2009年下半年,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青春文学出版领域,凡郭敬明及《最小说》重推的,必然畅销,而离开郭敬明团队单飞的,往往难成气候。

尽管最初的那一代读者已经长大,他们开始觉得郭敬明作品里有虚假繁荣、奢靡生活、做作感受等等,但随即会有新的一批读者加入到追星的行列,保持着对“郭家军”的作品的热诚关注。

郭敬明,他已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段子文学气候小成

从今年1月份接力出版社的《赖宝日记》起,到年尾接力社副总编辑黄集伟的《年代剧内心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止,从前不登大雅之堂的“段子文学”,在2009年小范围内熠熠生辉。

此处所说的段子文学,其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完全不是手机短信、手机小说等能涵盖得了的了。它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融合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解读,由千百万智慧网民创造的篇幅短小的文学作品,具有文学的不固定性和体裁多样性。谁都无权说这些可以算“段子文学”,而另一些不能算,“段子文学”处于众人的集体创作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

新浪等微博客的热闹,恐怕可以继续产生出新的一批“段子文学”作者来,打开这些作品,可以看到令人会心的年度语词,那些对名著的颠覆性再创作,以及一剑封喉的文学评论、实事评论等,其间显然包含了人生的无限况味。捧着一本《年代剧内心戏》,读者就去琢磨吧,每个人都能琢磨出很多很多“背后的故事”来。

说心里话,“段子文学”这个词,实在是非常的土鳖和令自己羞愧,但在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名词之前,也只能用它来暂时代替一下。

女人成长图书反映社会真实

2007年以前,是一个教导女性读者如何吊得金龟婿、嫁个好老公的年代,而在2009年,图书更关注女性自身精神的健康、才情心智的滋润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关乎女性自我提升、自我开解的作品,品种和销量都增长得很快。这是一个令记者欣喜的改变。

身为女性,如果只以嫁给钻石王老五为人生目标,目的性过强,不但追逐的过程很难看,很丢人,只怕也难偿心愿,还会反蚀斗米。实际上,身为女性,只有你在心中不让自己依靠于任何人,你的人生才算真的有了依靠。

女性的成长,与时代的开放,与女性经济的自立,与许多领域成功女性的增多,与时下婚姻关系的叵测,都有关联,例如中信出版社的《20岁跟对人,30岁作对事》、天津教育出版社的《爱过,更要好好过》、漓江出版社的《女人30+》,女人们自己解放和拯救自己,通过不断地提升来获取向上向前的动力和能力,并把这些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传递给更多的同性分享。这也是进步。

能够有一群自立、自强的女人的社会,对男性何尝不是一种帮助和解脱?

外行业“和尚”动作颇多

有诗云,“最是人间留不住,红颜辞镜花辞树”。有词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虽然都有点香艳旖旎,但用来形容时光飞逝如电,还真生动贴切。

每到一年岁末,必须要做分析总结的时候,就不能免俗地要感慨一番岁月荏苒。近两年来,被人问“你是八几年的?”就会小小得意一下,听到人惊呼“啊,你都当妈了?!”也会暗笑一个,可惜这种得意稍纵即逝,面对自己已经33岁“实龄”的现实,常像做梦一样惶恐。尽管常在心里沮丧地自我贬损:“真行啊,人一表扬你看起来还很幼稚就高兴得不行,浅薄得彻底没救了。”但是,如果老天爷能让我实现一个愿望,那肯定是:青春啊,你慢些走啊慢些走~~

年纪渐长也会带来诸多好处。发现自己内心更加坚定和强大,更能理解他人,更愿雪中送炭,更懂分享,能够从合作的第一天起就考虑双赢和多赢,尤其能够在年终盘点的时候,带着比以往宽容的心思,回溯这一年出版业的桩桩件件。

我要盘点的,只是个人眼中的突出现象,不是大众出版的全貌。

盛大文学在2009年,以它大手笔而有成效的折腾,让人想不注意都难。和盛大其他子公司的大动作一样,盛大文学先在去年控股红袖添香,参股晋江原创,又在今年成立聚石文华,买下华文天下,控股榕树下,盛大文学到底剑指何方?让人琢磨不定。

在《非诚勿扰》、《刺陵》这样的大片中的巨额广告投放,显示了盛大文学的志向不低,花费不菲。难道仅仅是全媒体出版这么简单?还是要打造出内容产业梦工厂,把所有能够自己制造的东西,全部盛大文学自制?又或者,只是把阵线铺长,摊子摊大,以大幅度动作强势打造“盛大文学”四个字的影响力,达到上市目的?

除了盛大,其他业外的资本,也在热情地试探进入出版。有许多传媒集团、房地产“大亨”,都在围着出版业打转,出手往往是一步到位的大公司、完善的组织架构、大胆的营销推广和一掷千金争夺有效资源的豪气。

在外来和尚眼里,出版很热闹,是个好地方,做文化又是一些商业成功人士的固有情结。但曾有国外的和尚来中国做出版铩羽而归,本土的业外和尚进入出版业,核心人物了解出版么?摸得清这片海面的水深水浅么?这样的趋势,同时也导致了今年对职业经理人和成熟编辑、营销、发行人员的需求大幅增加,人的因素在此时显得十分关键。一方面是新一届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要找合适人选十分困难,高等教育毫无疑问也出了问题。

人人都来做童书

童书出版是永恒的绿洲、永远的红海,是一块逐年增重的大块美味蛋糕,这样的事实,我们不用每次重复,同行们都能看得到。2009年,童书出版各项指标依然迅速增长,刚性需求强势不改,成绩可喜可贺。与此同时,“人人都来做童书”已经成为无声的号角,响彻宇内。今年下半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撤掉过去的副牌外国文学出版社,成立了天天出版社做童书,算得上年度这一领域的重大新闻。还有可靠消息显示,磨铁在内的多家一线民营公司和出版社都将在2010年初就大举进军童书出版。

人人都来做童书的结果很可能是许多人做不好童书,很可能是许多人要在这片红海里折戟沉沙。

选择你的做童书的切入点很重要。图画书有巨大需求,就可以都来做图画书么?有没有人愿意培育原创的图画书作者和新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家?启蒙读物和科普图书是否值得尝试?除了现有的童书门类外,有没有可能找到新的门类?

要做好童书出版,渠道更加重要,有限渠道资源加无限增加的出版商和图书品种,赤裸裸的供求矛盾迫使出版商必须在每个环节追求极致。同样,优秀的童书编辑也很重要,给孩子看的书,真是需要学问、人生体验和爱心的。

2010年,或许对浙少、二十一世纪等专业少儿社的考验还不至于显现,但到了2011年、2012年,经过一两年优胜劣汰的冲刷,非专业少儿社的不断进攻,加剧的市场竞争,可能会要求专业少儿社不能只做防守功夫,而应该在整合资源、吸收新有生力量、开拓新领域上更加果断坚决一点。

宏大主题下的细微创作

一本名为《我们台湾这些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小书,上市两三个月,销量已经超过了30万册,读过的人都说好,未必是作者廖信忠这个台湾青年的文笔有多么好,实在是因为,相隔太久,通过这本书,很多大陆人才第一次真正了解普通台湾人的生活、想法与经历。

这种大时代中小人物的视角,或者说宏大主题下的细微创作,如今越来越吸引读者了。过去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要关注整个世界,要关注全人类共同的命运,专注于个人以及专注于自我的小情小调,是可耻的。但是,没有一个个体,何来这个浩大的世界。正因为每一个个体都得到尊重,社会才趋于日益和谐。

即便在2009年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主题下,各种文集之外,也依然能看到非常有趣的小人物的视角和感受。《那些叫建国的人》讲述叫建国的每个个体的故事,《回望20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过新华社记者刘卫兵的照相机,记录下的也正是大时代的大事件发生时,小人物的情绪和思考,读者为这些小人物和生活化场景所感动,书内书外,瞬间得到共鸣。

无独有偶,前不久才提到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重返1976》,依然是在周总理逝世前后这样的大背景下,几个青年的遭际,作品本身一直没有对大背景做出评判,但从小人物的故事中,读者是可以有自己的感受的。

宏大主题下的细微创作,意味着自然“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尊重。应该算得上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年轻人有意识创作职场小说

某天,新浪微博上有人感慨:现在的年轻人也太不靠谱了,帮朋友找了一份工作,结果对方过不了半年就辞职不干,跑回家里去写小说了,写的还就是这段工作经历中遭遇的行业黑幕。末了,这人说:“现在都不敢见那家单位的老总了,这不是给人家找麻烦么。”

这个让人笑喷的真实事件,其实反映了一种创作上的现象:年轻一代尤其年轻白领,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做素材,进行人生第一本小说的创作,成为了一种常态。

我们细分析这个问题,职场小说原本是:一些人在自己的行业里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有了特别深刻的领悟,这些领悟促使他拿起笔来,把自己的经历经验以小说的形式,与读者分享。今年职场小说的热度未减,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宽泛,房地产、金融、汽车、投行、公关、数据分析、超市零售、餐饮、计算机……有成功写手的名利双收在前,有极类自传的作品可供观摩,今年的年轻读者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提起笔来,把自己的职场经历,写成小说供人消遣阅读。2009年,是一个读者认识到“凡有工作者皆可写职场小说”、“凡揭行业黑幕者必定走红”的年份,写作者不是被多年感受指引着不自觉地踏上写作道路,而是在进入职场那天起,就已经开始为自己规划写本职场加自传的小说的人生目标了。正可谓,姿势越来越随意,级别越来越业余。

也算一个质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