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55周年专业立社 内涵发展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12/22 作者:蓝有林

\Images\2005-2009\20091222T0801.JPG

法律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黄闽

\Images\2005-2009\20091222T0802.JPG

\Images\2005-2009\20091222T0803.JPG

2009年被评为首届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Images\2005-2009\20091222T0804.JPG

2007年在全国出版协会和发行协会组织的社店互评中被评为“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单位

\Images\2005-2009\20091222T0805.JPG

《英汉法律用语大辞典》宋雷主编

\Images\2005-2009\20091222T0806.JPG

《中国法学史》(三卷本)何勤华著

\Images\2005-2009\20091222T0807.JPG

《我国民法典重大疑难问题之研究》王利明著

\Images\2005-2009\20091222T0808.JPG

《法的价值论》(新版)卓泽渊著

\Images\2005-2009\20091222T0809.JPG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陈瑞华著

\Images\2005-2009\20091222T0810.JPG

《中国法制通史》(10卷本)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是张晋藩教授主编的一套贯穿中国历史,上起中国法制起源,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全面阐述中国法制历程的通史著作。

商报记者 蓝有林

部分荣获奖项

国家图书奖:《条约法概论》,《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提名奖)

中国图书奖:《贿赂犯罪研究》(第六届),《中国法制通史》(10卷本)(第十二届)

“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我国民法典重大疑难问题之研究》、《中国法学史》(首届),《宪治与主权》、《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第二届)

首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法学史》(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准物权研究》、《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二等奖)

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法的价值论》,《英汉法律用语大辞典》(唯一法律类工具书)

第一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沈家本传》(一等奖),《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稿》(二等奖),《明清晋商与传统法律文化》(三等奖)

……

1980年后,出版队伍全部重新组建,当时资金十分短缺,社会印刷力量高度紧张。出版社房无一间,地无一垄,靠租房、租车、租地开展编辑、出版、发行等业务。其间多次搬家,办公地点从小学教室、游泳池更衣室、工厂、军营,“蜗居”式小办公楼,2003年才第一次搬进了具有创业基地特征的综合办公楼。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法律社以“为人民传播法律”为宗旨,历经恢复重建、艰苦创业和探索改革,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产品布局持续完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国家法制建设进程加快,立法、司法、执法、法制宣传工作全面展开,法学教育全面恢复。出于为法制宣传、法学教育和政法干部培训服务的需要,从“一五普法”开始,恢复重建后的法律社出版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法律图书。黄闽社长介绍,“专业化是法律出版社立社的根本,法律出版社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在专业领域方面做到充分布局,涉及法律法规、法学教材、法学专著、普法读本、法律知识读物、法学译著等众多系列,同时保持了很高的总体品质,突出表现法律专业综合出版的特征”。

首先,作为法律专业领域最重要的出版机构,法律社拥有年出书品种1000多种、重印书300多种的规模,产品涉及法律专业的各个方面。丰富的品种确保了法律社专业综合的领先出版地位和在专业读者中的影响力。法律社和国内法学学术界、实务界等各领域名家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其次,良好的专业出版品质是法律社获得作者、读者广泛认可的重要保证。在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等国家级奖项以及大量的行业、媒体以及各种民间图书评奖活动中,法律社始终保持法律类图书获奖的领先地位。

第三,一支高素养的编辑队伍在“软件”上保证了法律社出版思路得以很好的贯彻。出版社重视编辑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强调用编辑专业化的工作提升作者产品的质量;同时在产品设计和内容载体上也鼓励编辑创新,使出版社的产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保持较高水平。

第四,法律社内部建立了良好的管理机制,确保图书的优良品质。例如,较为完善的选题策划申报、论证程序、业务流程等,这些都从制度上保证了出版社从图书出版的源头控制了图书质量。

在坚持法律专业出版的基础上,法律社也在其他社科领域适度进行拓展,成立了大众分社、财税分社、独立策划部,以期通过机制保证这样的拓展在有序、有效的前提下进行。《无畏的希望》、《读者》等畅销产品就是很好的例证。

记者了解,从“一五普法”开始,法律社出版的《工人普法读本》、《农民普法读本》单品种发行超过千万册,创造了有史以来我国法律图书销量之最;新中国第一部活页式法律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活页)》,从编排体例到内容追加方式都进行了创新,该活页仅我国香港地区就销售了几百套,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反响。在随后的发展中,法律社实施了全品种、多层次、上规模、出精品战略,形成了几十个有影响的系列丛书品牌和大量有影响的单本图书。如1996年开始推出的《法律释义丛书》,在国家每颁布一部法律后,就邀请全国人大法工委编写该法释义,帮助司法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了解法律原意,很受读者欢迎。《民法债权》、《条约法概论》、《中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法律法规常用手册》、《贿赂犯罪研究》等一批专业图书获得了国家级大奖,还有众多图书获得各类畅销书奖、印装质量奖、美术设计奖等,在读者心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形象。

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社会事件,法律社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向社会提供更广泛的法律服务。在2003年“非典”期间,法律社出版了《学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依法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基本知识》,为有效防控“非典”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因此获得2003年国家特别图书奖。2008年在维护西藏稳定、抗震救灾等工作中,法律社又及时出版了《维护社会稳定法律知识问答》(藏文版)、《抗震救灾法律政策指引》、《抗震救灾法律知识手册》、《历史将永远铭记——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抗震救灾英雄谱》等一系列有针对性、实用、优秀的图书,其中《抗震救灾法律政策指引》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抗震救灾特别奖。此外,法律社出版的《中国农民工维权解读》深受农民朋友欢迎,被新闻出版总署选为百种农家书屋常备书目。

“至今,法律社已出版1万多种图书,出版形式包括图书、活页、刊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网络产品,是中国法律院校师生、法律研究机构、法律职业者汲取法律知识、查询法律信息的首选。”黄闽介绍,至2008年底,法律社销售收入已达到1.29亿元,并于2009年成功入选首届“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成为法律专业图书出版领域的领跑者。

社会效益提升快 布局结构亮点新

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法律社的品牌效益和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提高。除了被评为首届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外,法律社还在2008年被《中国图书商报》列入专业出版最有影响的30家出版社之一,先后两次在全国出版协会和发行协会组织的社店互评中被评为“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单位,并有多部作品分别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图书、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国版协国际出版促进会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中国书刊发行协会优秀畅销书奖等。

据黄闽介绍,在2007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活动中,全国共有近450家出版社报送了1214种参评图书,该社的《法的价值论》和《英汉法律用语大辞典》两书荣获提名奖,其中,《英汉法律用语大辞典》是获奖辞书中唯一的法律工具书。2008年,在中国法学界最高学术成果奖“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评奖活动中,全国共评出专著类获奖图书23种,法律社即有7种图书获奖,拔得头筹。其中,《中国法学史》获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准物权研究》、《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2版)》获二等奖。2009年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评选中,《行政诉讼法》、《民法原论》、《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等3种图书获得一等奖,7种图书获得二等奖,11种图书获得三等奖,7种图书获得优秀作品奖,成为该次评选活动获得奖项最多的出版社。《看不见的法律》、《数字时代,盗版无罪?》获2007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合同法》、《法理学》等9种教材入选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穷律师富律师》、《刑法一本通》、《物权法要点解答》、《物权法释义》、《医疗卫生人员法律必读》等获中国书刊发行协会优秀畅销书奖,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如此多的荣誉和成绩,法律社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依靠自身的优势,不断拓宽业务领域。2006年与香港中华法律网合资创办了法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拟将其打造成法律类的权威门户网站,现已全面启动网站的建设业务,逐渐发展成为法律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全国出版社网站排名》中,法律社的门户网站在全国400家出版社网站中排名第10,这是法律社为推动法律出版产业数字化建设搭建的又一良好平台。

以改革促发展 向管理要效益2003年,法律社搬进了14000平方米的充满法律人文气息的新办公大楼。回顾法律社的发展历程,黄闽认为,法律社55年来尤其是复社20多年经济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系列的机制体制创新。据黄闽介绍,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社党委就在不断探索改革的新路子,先后制定了加强管理的目标责任制,建立了考核办法,提出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正是通过改革,通过制定有效的考核机制、赛马机制,充分了激发员工个人的创业激情、聪明才智和发展潜力,更新了旧传统观念,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2002年,按照核定目标、授权经营、分级管理、资源共享、工效挂钩的原则,法律社开始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内部组织机构变革。根据法律图书市场不同的领域,法律社成立了8个自负盈亏、具有相对独立经营权的出版分社,2007年、2008年又分别设立了大众分社和财税分社。同时,探索股份制经营模式和股权激励机制,以销售工作为例,将发行部改造为股份制公司,成立了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图书公司由出版社控股,骨干员工持股,按市场化的方式运行,全品种销售本社图书,同时兼营其他出版社的法律图书。此举扩大了图书公司的经营范围和销售规模,使公司实力不断壮大,也使销售队伍更加专业化。图书公司以先进科学的工作理念,规范精细的客户管理,高效、有序、准确的物流和通畅协调的渠道,让作者的好书有更多的读者分享,同时也使出版社拥有了独特的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在股份制探索中,法律社在新的产权制度下建立了新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分配关系上,采取类似企业工资的形式,即以事业工资为基础工资,以绩效工资为主体,并参加了除养老保险之外的其他社会保险,提前完成了部分员工由事业身份向企业身份的转换。

2005年之后,随着改革的深入与市场竞争的加剧,出版社在体制机制及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为此,法律社更加重视完善运营机制,加大改革的力度,开始在调整、巩固、提高中解决企业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在产品的规划和策划工作中,改进论证方法、严格程序,加强对图书出版价值的判断,加强对投资效益的测算和论证,同时对库存资产进行清理和评估,控制缺乏必要论证的图书出版;调整产品结构,继续巩固司法考试、教材等优势领域,加强对大众、法规、应用读物等弱势领域的规划和投入,争取在市场占有率及产品竞争率方面有所突破,坚持学术类、译著类图书的高品质精品战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考核办法,以考核提升管理,出台了《法律社出版项目管理办法》、《分社、策划编辑职位及考核规范》、《文稿编辑职位及考核规范》等制度;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生产环节的重点部位控制,推行成本控制和节能降耗活动。此外,对社属企业实行更加市场化和扩大对外经营的方针,改变了与社属公司的结算方式,强化了专业管理职能,将其定位从服务型提升为管理和保障型。

“在体制、机制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法律社自身的专业化能力的同时,出版社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黄闽说,“做为出版社企业文化的核心之一重要内容就是强调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

出版社具有文化和商业属性合一的特性,出版工作是一种能实现人的精神文化追求与创造市场效益完美结合的职业。出版人负有文化积累、创新和传承的责任,法律出版在影响人类文明、国家法治建设、中外法律文化的积累交流和促进民众法律意识上既有责任又有条件。以经济的、物质的手段完成精神产品的出版人,应该具有强烈的职业自豪感。

“出版社追求经济指标的同时,更看重员工个人成长”,黄闽认为,“员工个人的职业认同感、成就感和专业能力提升,这些都不是企业业绩和GDP能够替代的”。通过企业文化形成员工凝聚力,塑造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目标,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这是法律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面向未来 充满信心和期望

“下一步,法律社将按照内涵式发展和建立中国法律出版集团的战略构想,通过内涵式发展和联盟合作,把法律社建成法律信息产业的第一内容提供商、法律出版骨干企业、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法律信息产业基地”,黄闽说。这一来需要充分发挥建社55年来尤其是复社20多年来积累的品牌和专业优势,在法律信息资讯产业的“专和深”上下功夫;二是在做好传统纸介质媒体出版物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高科技手段,充分整合内容资源,形成媒体互动,配套开发音像、电子、网络产品,扩大市场容量,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建立在产品不断优化基础上的有效规模化,即保持我国法律出版业第一大社的有效品种规模、销售规模,做到法律类出版物从内容到形式的全品种、多层次、多样化,建设“专、精、新、特”的法律出版企业和法律资讯提供商;四是在出版社现有母体基础上,立足于内部分社、音像、电子、期刊、网络、社属企业的内涵式发展和内涵的有效扩张,并通过项目合作、资本合作等手段,推动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盟合作、联合经营,追求和关注联盟体和相关利益者之间的资源整合,在做“大”和做“强”之间选择做“强”。

黄闽介绍,法律社2009年被确定为部委社第一批转企单位,目前转企方案经中央体改办批复同意,随后将完成清产投资、资产评估、注册登记等事项,力争在2010年4月上旬挂牌为企业,成为名符其实的市场主体。

“改制完成后的法律社将更加明确市场主体地位,专心致志做好企业应该做的事,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黄闽对未来出版社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面对未来,我们的目标概括为四句话:引领内容,领先技术,创新业态,主导市场”。做为内容产业的出版行业,法律出版社在专业领域开风气之先、预测趋势、保持现有的领先优势。在领先技术方面,特别是形式创新和内部流程的优化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产品形态更加丰富、多彩。未来中国出版行业的发展,将面临科技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面对新兴技术媒体的挑战会不断加强,未来纸媒体出版物会成为奢侈产品,因此业态创新非常重要,特别是法律专业出版领域中海量信息、快速变化的特点,非常适合结合信息技术进行产业业态创新。

黄闽总结时表示:“今年是法律出版社成立55周年,取得的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未来的法律专业出版领域,全社员工将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保持并不断加强法律出版社专业领域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