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科学出版社60年献礼书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8/18 作者:彭胜潮

\Images\2005-2009\20090818T3402.JPG

■彭胜潮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1∶10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现已问世。该图集是我国老、中、青三代地貌研究人员向共和国60周年大庆献上的一份厚礼!该图集的出版,是科学出版社继完成出版《1∶1000000中国土地利用图集》、《1∶1000000中国植被图集》后的又一本百万分幅系列国家大型图集。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省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地貌类型丰富多样。我国在发展历程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等诸多问题,其中很多都与地貌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全面、系统、科学地分析各种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特征,有助于正确地评价生产建设过程中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从而对生产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摸清我国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家底,国家部署了符合我国空间尺度及环境特点的1∶1000000专题地图的编制工作。其中“1∶1000000地貌图的研究”被列为1978~1985年科学技术规划重点项目108项的第一项(农业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的研究)和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中地学规划的第五项(水土资源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研究)的研究课题。

受原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原农林部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牵头组织全国有关单位于1978年开始“1∶1000000中国地貌图”的编制工作。经过十余年持续不断的工作,编撰了《中国1∶1000000地貌图制图规范》,先后出版了北京(1—50)、南京(1—50)、西安(1—49)等15幅地貌图。但受种种条件的限制,1∶1000000地貌图编制工作在1989年后曾一度中断,绝大部分分幅地貌图未能问世,成为中国地学界的一大缺憾。

作为专题地图,地貌图着重反映地貌的形态、成因、发展变化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是表达地貌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区域地貌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自2001年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启动了《中国地貌(世纪网络版)》研究,全国1∶1000000地貌图的编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李吉均院士和周成虎研究员的主持下,邀请国内外地貌学、地图学等学科的老一辈科学家作指导,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协同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以及兰州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100多位中青年学者联合攻关,又经八年,完成了百万分国际分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编制和出版。

该图集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制图技术,在数值地貌分类和编码系统中运用多源遥感信息的数字地貌遥感解析技术基础上编制而成;制图区域不仅覆盖了我国全部陆域领土,而且覆盖了全部海洋疆域。图集内容分序图和地貌类型图两大部分。序图部分包括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势图、中国海底地势图、中国卫星影像图、中国地貌图分幅索引图。地貌类型图部分由74幅1∶1000000地貌分幅图组成,即中国陆域和海域的70幅整幅和4个拼接幅(由8个半幅拼接而成),还包括74个分幅的1∶2000000地貌晕渲图和LandsatTM遥感影像图,并附有74个分幅图的简要文字说明。图集后有地貌图中英文图例系统和编制说明。

图集有以下创新点:在内容安排和版面设计方面,首次实现了百万级专题图的海陆一体化;图集突破已出版百万级专题图的版面设置模式,由地貌专题图、基于SRTM制作的地貌晕渲图、遥感影像图及地貌特征说明四部分内容构成一个图幅单元,实现了制图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创新。在图集装订方面,设计和制造了弹性强、压磨不破损、久用不变形、适合巨型图集装订的封面内装结构版,大型地图集蝴蝶装背脊压弧器,实现了大型图集装订方式的复兴和专题内容的现代化结合。在图集出版方面,在国际大国范围内,率先完成编制国家级1∶1000000地貌图,填补了该领域国内外空白。

图集的内容及其编制,体现了传统野外科学调查、遥感对地观测与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的融合,她的出版是我国地理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之一,也是我国几代地貌学家近30年来持续不懈努力的成果和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