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29个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图为周恩来总理在会上。
1959年6月24日,毛泽东回长沙后去湘江游泳。这是毛泽东游湘江后在农家小院休息时和小孩逗趣。 (侯波/摄)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1953年8月毛泽东主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9页)
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但是这种“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方式,也打乱了原先预定的发展步骤,给我国后期经济建设的发展带了不利影响。
中国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第23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决议》将汉字简化方案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化字共230个,2月1日起在全国印刷的书面的文件上一律通用,第二部分简化字285个和第三部分简化偏旁54个,先行公布试用,待征求意见作必要修改后再正式推行。
基于这种思路,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前身)收集长期以来流传的简化字进行研究,开始草拟简化汉字笔画和精简字数的方案,1954年底编出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5年1月,《草案》被印发给全国各地,组织讨论。1956年1月正式公布。除了汉字的简化外,为了精简汉字的数量,政府还组织学者进行了汉字异体字的整理工作。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列出异体字810组,共1865个,淘汰了重复多余的异体字1055个。1956年到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常用汉字代替生僻地名字,更改了30多个地名用字。以上几项加起来,共精简汉字1100多个。
《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的召开
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次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从思想上、理论上为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9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做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从整风运动到反右派斗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1957年最受国人关注的就是整风反右运动。波匈事件,特别是1956年10月在匈牙利出现的动乱,使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意识到,已经取得的政权还有丧失的可能。这种危险源自于国外反动势力利用国内的反革命力量推翻共产党政权以及国内人民群众对执政党脱离群众的作风和某些方针政策的不满和对立情绪。至于在中国,毛泽东认为,今后中共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克服执政中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于是,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并决定以此为指导思想,采用民主的方式开展党内整风。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其中指出,为了克服近年来党内新滋长的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整风运动,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作风,适应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需要。《指示》还指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按照“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的方针,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从1957年5月起,中共中央先后3次发出关于干部下放农村和工矿企业参加劳动的决定。
全国开展生产“大跃进”运动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在此阶段,全国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条战线都出现了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从而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空前的革命热情和建设的积极性。这时,为了坚定地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直接抓经济建设,在毛泽东等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追求高速度,对经济建设急于求成的“左”的思想指导下,一场脱离中国的实际条件、违背国民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发动起来。
1958年初,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1956年的“反冒进”,把那时中央主管经济的领导同志实事求是地纠正经济工作中急躁冒进的偏向,说成是“右倾”与“促退”,并指出“反冒进使6亿人民泄了气,是政治性、方针性错误”,进而由反对“反冒进”提出了“大跃进”。同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方针。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运动迅速展开。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到处泛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国民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才被停止。
中国第一批电视台诞生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在北京开始试播(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因为当时局限首都一地,故被称为北京电视台。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问世。接着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的前身)也与观众见面了。这批电视台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台,它们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北京电视台1958年9月2日正式播出;上海电视台也赶在国庆节开始试播。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试播了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9月4日,在正式播出的第二次节目中演播了电视报道剧——《党救活了他》。 (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