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9年5月15日,新华书店太原第二门市部在桥头街72号开业

1970年代,工农兵宣传队在巴彦浩特新华书店门前隆重举行活动。

西安老新华书店的店堂内
□书业上市公司市值多少?
■2006年10月17日,新华传媒(600825)成功借壳后经股权分置改革上市,总股本为26262.82万股,当日收盘价为10.87元,市值为285476.8534万元,2007年9月17日单股最高价59.88元,市值为1572617.6616万元;2008年1月24日成功定向增发后总股本上升为38699.55万股,后总股本又于2008年7月3日送转股增至58049.33万股,2008年10月28日单股最低价9.01元,市值为523024.4633万元,2009年7月15日总股本再次经送转股增至87073.99万股,现价10.33元,市值为899474.3167万元。
出版传媒(601999)2007年12月21日首日上市收盘为19.93元,总股本55091.47万股,市值为1097972.9971万元;2008年1月11日单股最高价为24.50元,市值为1349741.015万元;2008年10月28日单股最低价为4.36元,市值为240198.8092万元;现价9.40元,市值为517859.818万元。
时代出版(600551)于2008年9月26日定向增发成功借壳后股本为19530.30万股,当日收盘价为16.66元,市值为325374.798万元;2008年10月28日单股最低价11.00元,市值为214833.3万元;2009年4月15日单股最高价33.89元,市值为661881.867万元;2009年5月20日总股本经送转股增至39060.61万股,现价16.35元,市值为638640.9735万元。
新华文轩(00811)于2007年5月31日成功登陆中国香港联交所,首日收盘价为5.71港元,总股本增至113513.1万股,市值为648159.801万港元;2007年7月24日单股最高价为8.70港元,市值为987563.97万港元;2008年10月27日单股最低价为0.98港元,市值为111242.838万港元;现价为2.93港元,市值为332593.383万港元。
□上世纪50年代小说开机印多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能够出版小说的出版社凤毛麟角。前期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包括副牌作家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少数几个中央级出版社;后期才有了百花文艺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等地方社。因为出版单位极少,出版周期很长,纸张供应又趋紧张,无论中国古典、现当代小说还是西方小说,都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一部好的书开印最少要三万五万、十万八万,全部按定量主发到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基本没有库存和退货。那年代一部好书往往一夜之间就家喻户晓,那位作家也就成了口碑相传的“名人”。哪个新华书店被分配的数量小,就要向上级新华书店打报告要求追加数量。有的读者为了购买一部好书,本地书店买不到,就托亲戚,求朋友,想办法从外地书店购买。单位同志到大城市出差,往往带着同事求购的书单。后来我们知道的“三红”作品(《红岩》《红日》《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城春秋》等小说,动辄卖到几百万册,上千万册,就反映那个年代的供不应求状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使出版社数量激增,市场竞争又使图书成为增值商品,图书出版种类成倍翻番。但与此同时,除少数畅销书外,大部分小说的开印量却急剧下降了。到目前,一部小说能够开机印到5万册,就已成了上榜图书。
□1992年前的引进版图书是怎么做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没有著作权法。1992年以前,因为我国不是国际版权组织的成员,既没有承担保护境外著作权的义务,自己的著作权也没有受到境外法律保护的权利。我国出版单位翻译出版境外著作,基本处于自发自流状态。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陆出现港台文学热,出版单位一窝蜂翻印出版港台作品。为了加强海峡两岸友好往来关系,1988年,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代理以我国港台地区作品为主同时包括部分其他境外引进版作品的版权事宜,代向引进版权利人转致稿酬。1990年我国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2年加入《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和《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录音制品公约》。同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在翻译引进境外图书活动中开始有法可依。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出版单位来说,“版权”尚属陌生的词汇,各种“公约”“法律”内容复杂,需要一个较长时间过渡和适应,并不是有了法律约束就一切走上正规。加入伯尔尼公约以后,有些法律意识强的出版社,立刻规范自己行为,严格按照国际版权约定履行合同程序,也有一些出版社时而违反规定,惹出版权争议。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完全的版权法律意识才在出版行业真正建立起来。
□出版社组织机构前后30年发生哪些变化?
■30年前中国出版社的组织机构大同小异。根据出版流程中编辑、出版、印刷、发行、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职责,划分若干组织机构。从出版角度说,出版社由社长主管全面工作,总编辑负责编辑工作。大型出版社还有社务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会主管制定全社长远的出书规划、年度出书计划和丛书、套书、重点书的出书计划。具体的编辑工作则由按专业分工成立的编辑室(组)和总编室负责。出版社另有出版部负责装帧设计和校对工作;经理部负责经营管理工作;发行部负责图书的批发和销售工作。近30年来,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市场化发展,出版社组织机构发生相应变化。特别是一批新型的组织机构诞生了。分社。在一些资产雄厚、实力强大的出版社,由原来的编辑部内生成分社,具有独立选题、独立出版、独立核算的二级法人地位。市场部。由于选题营销在图书出版地位的凸显,有的出版社成立市场部,向前延伸到选题策划、市场调研,向后延伸到图书产品的营销活动设计。基本涉足到出版领域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畅销书品牌打造上,市场部的作用尤为明显。版权与对外合作部。对于外向型产品较多的出版社,普遍成立了版权与对外合作部,专事本社引进和输出版权事宜,负责本社参与国际书展的组织活动以及对国外出版商的接待工作。在一些大型的出版社,版权与对外合作部负责人就是职业版权经理,但在大多数社里,版权经理只是对外的称谓,其在出版社内,要负责版权、合作,甚至市场营销等多方面工作,并非“职业版权经理”。战略发展部。这是极少数超大型出版社才具有的组织机构,负责本社图书出版的长远规划,套书、丛书、重点书的出版组织运作。网站。目前全国500多家出版社,2/3以上的社都已经建立了社内网站,重点推介本社新书、重点书、长销书,也发表一些本社重要活动消息。目前绝大多数出版社网站内容单一,更新频率低,作用不大。特别是进入出版集团的出版社,因为出版集团家家都有网站,将本集团各个出版社的网站设为二级网站,其作用就更不突出了。网络管理人员。简称“网管”。这是因为电脑和网络在出版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电脑、网络更新升级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技术已经专业化、尖端化,只有专门人才组成的网络公司才能胜任这项服务工作。所以一般出版社都要常年聘请“网管”,大社是专职,小社是兼职。出版社自己培养专职“网管”是不多见的。
□中国目前的出版规模在世界出版中的地位怎样?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出版业有了长足发展,在整个文化板块中,其成长性、发展性首屈一指。但将总盘子放在世界出版格局中比较,其差异性还是非常明显。中国出版业已经连续多年维持在年图书销售500亿元。其中教育类图书约占总规模的2/3,一般图书只在近200亿元。全国40个出版集团、大社名社中,总资产在20亿元以上的不足20家,接近百亿元的只有江苏、浙江、山东、湖南4家;而销售总额接近百亿元的则只有江苏一家。根据国际权威资料统计,2008年排在全球前几位的出版企业,他们的总资产和销售收入都相当可观:其中新闻集团、汤姆逊——路透集团、贝塔斯曼集团、励德·爱思维尔集团、培生集团总资产和销售额折合人民币分别是5171亿元/2739亿元、2990亿元/1112亿元、2010亿元/1610亿元、1781亿元/738亿元、1370亿元/664亿元。而相同相近时期,2008年,我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出版物纯销售为539.65亿元;2008年,我国图书、音像、新华书店等单位总资产3800多亿元。就是说,国际大出版企业,往往一家的产值和销售额,就超过我国全国的数量。我国单一出版集团的竞争力无疑存在更大成长空间。当然,资产和销售额并非唯一竞争要素。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背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背景、全世界读者人口最多的市场背景、出版业经历30年改革的经验背景,都是我国出版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只是从资本和规模角度上,要充分看到自己的差距,将压力变成动力,迫使我们在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中完善和提升自己。
□中小学教材招投标和免费教材何时启动?
■第一轮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试点工作从2001年启动,当时试点地区仅有福建、安徽、重庆三个省(直辖市)。在总结上述三省市试点情况基础上,2005年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对2001年制定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新一1949年5月15日,新华书店太原第二门市部在桥头街72号开业。1970年代,工农兵宣传队在巴彦浩特新华书店门前隆重举行活动。西安老新华书店的店堂内。轮试点又将浙江、江西、山东、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八个省(自治区)纳入试点范围,实行试点省(区市)范围内跨区域公开招标。扩大试点工作最迟从2006年春季开始实施。2007年,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在总结2006年经验基础上,又提出从2008年秋季开始,中小学教材招投标将推向全国的规定。但后来的事实是,这个决定并没有执行下去。事实上,自2001年以来,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和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免费供应两条线一直并行发展。招投标从2002年试点,决定从2008年秋开始在全国全面实行。而免费教材的政府采购,2001年秋季在部分农村实行,到2007年秋在全国农村实行。据统计,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份额农村市场占总数80%以上,剩余20%的城市市场中,先后又有北京、广州、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实行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免费供应;西宁、呼和浩特、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对城市贫困学生实行免费教材供应。总体计算,约90%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材全部由政府埋单,因而教材招投标在全国全面实行变得没有意义而不得不做出变更。《中国图书商报》于2007年12月18日用7个版篇幅,刊载相关的调查报道,反映业界意见和呼声,受到主管部门和业界高度关注。因为上述原因,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致函国务院,表示原继续全面推行教材招投标的文件不再执行。
□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何时实行?
■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推行义务教育开始,就不断有人提议实行教材的循环使用。2004年2月16日,财政部、教育部共同制定《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循环使用教科书”。200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出台,其41条明确提出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上海、山东、四川等地开始进行试点工作。2007年9月20日,教育部发出“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通知,明确提出结合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教科书制度,开展教科书循环使用试点工作。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许多学校开始在音乐、美术、艺术、科学、信息与技术等副科领域启动教材的循环使用。教材循环使用经过2008年一年试验,在普遍感到节约能源、纸张、经费的好处的同时,各种矛盾不断显现,如教材修订与内容更新的矛盾、使用习惯与学习效果的矛盾、副科教育与全面发展的矛盾、印刷成本与教材价格的矛盾、政策规定与管理细则的矛盾等等。在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2009年3月3日,《中国图书商报》用7个版的篇幅,刊载相关调查报道,反映业界意见和呼声,“教材循环使用应该缓行”成了教育界、出版界代表委员聚焦的话题。据人民美术出版社日前透露,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已将本届代表委员建议、提案发回新闻出版总署,回答代表委员“教材循环使用可先行试验,暂缓全面推开”。
□第一个读书节和全国阅读推广日是什么时候?
■2006年4月23日前夕,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作家协会等11个部委联合发出倡议,要求在2006年4月23日世界阅读日前后,开展“爱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活动,鼓励读者用一年的时间积极参与“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征文活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民阅读日。与此同时,为保证全民阅读活动顺利开展,新闻出版总署发出通知,要求世界阅读日当天,全国新华书店、书城以至少8.5折的优惠幅度优惠售书,并在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延长售书时间。各出版单位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困难群众赠书。2009年是政府倡导全民阅读活动的第四年。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商务印书馆与译者、编者和到国家图书馆与读者交流读书体会为标志,掀起全民阅读活动的新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属于本地区的读书活动,约有400多个城市自发开展了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活动的范围和声势一年比一年提高。有资料统计,从2000年开始设立的深圳读书月是全国最早开展读书月的城市。至今已经办到第十届,市民参与人数达到600万人次,成为深圳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深圳市正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图书之都”称号。另有北京、成都、苏州、杭州、青岛、大连、沈阳、呼和浩特、南京、广州、福州、厦门、桂林等一些城市都将读书节办成市民盛大的节日,读书游园会、晒书大会、图书漂流、新市民书屋、益民书屋、机关读书会、诵读经典活动等一些创新性读书活动在各地涌现并受到读者热烈追捧。
□国家在农家书屋建设上投入有多大?
■农家书屋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已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国家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项重大文化工程之一。农家书屋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目前全国已累计建设农家书屋9.2万个,按规划,“十一五”期间,农家书屋将发展到20万个;2015年,全国64万个行政村将全部建起农家书屋。在现有4万个社区书屋基础上,另有7万个社区全部建成居民公用书屋,居民、农民群众读书难、看报难、音像制品少的问题将得到基本解决。政府对农家书屋的投入,不体现在固定资产建设上,还体现在对图书和音像制品的团购上。按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规划建设标准,每个书屋配备不少于500个品种的1500册图书,30种报刊、100种音像制品,需要投入资金大约2.5万元左右。照此计划推算,“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农家书屋投入应不少于50个亿;而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60多个亿。对于中国出版业这个不算太大的盘子的产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国政府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政府规划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农民自管自用”。所需资金主要由中央财政和各地政府财政支出。在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出大头,地方财政出小头;在东部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出大头,中央财政出小头。社会、企业、出版单位、个人捐赠完全出于自愿。对于政府采购中选中的出版物,对出版单位不摊派、不强制、不压价,一切按市场运作规律办事。这样到2015年前,中央财政支出加上各地配套资金、各种捐助资金,应该不少于几百个亿。对于本来总盘子只有几百亿的图书出版产业来说,这就实实在在扩大了市场空间,对繁荣发展出版业,是个百年不遇的利好机会。
□网络出版源起于何时?
■1997年,一个不经意的爱情故事让痞子蔡与广大网民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一时间网络写手几乎成为图书市场中畅销的代言词。之后出现的慕容雪村、安妮宝贝等一批网络写手也摇身一变,成了出版界的宠儿。当年连载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吸引了无数在线阅读人群。虽然在线阅读不能等同于网络出版,但却是从那时开始,人们开始思考有关网络出版的问题。网络出版具有产品的数字化、流通的网络化、交易的电子化等特性,目前主要有在线阅读、电子图书(e-book)、按需印刷(POD)等形式。最初,人们对于网络出版的理解还是很单一的。不过,随着1999年和200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高潮的到来,出版业对于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网络出版一直十分关注,并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接纳心态。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便开始进入网络出版领域,算是进入较早的一家出版社。进入2007年网络出版产业已覆盖了传统出版的所有领域。网络学术出版、网络图书、网络杂志、网络报纸、网络文学、网络音像、网络游戏、网络教育、网络地图、手机出版等新业态发展迅猛。全国现有的80多万个网站中,涉及出版的网站占25%,这些网站的编辑量超过总编辑量的40%左右,从业人数超过4万人。网络出版年总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产值1500亿元左右。而到了2009年出版业来看,畅销书有30%来源于互联网。
(本版由商报记者 方菲 倪成 钱秀中 蓝有林/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