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百炼成钢”展宏图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9/29 作者:金雅

\Images\2005-2009\20090929T5401.JPG

喻杨,男,1962年4月出生,大学毕业。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重庆出版集团总经理,重庆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内司委副主任。

喻杨在集团党委领导下具体部署实施主业“走出去”、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与2004年末相比,2008年集团总资产增长了2倍多,销售收入增长了4倍,利润翻了近一番,集团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的占有率由2006年6月第111位迅速上升到2009年6月第15位,回款增长了5倍多。

近年,重庆出版集团的改革和发展成绩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高度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等殊荣。他本人作为市管领导干部被考核为“优秀”,是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类人才。

■受访人:喻杨(重庆出版集团总经理)□采访人:金雅(商报记者)

2009年9月,喜讯传来。

重庆出版社经过激烈角逐,从全国500余家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中脱颖而出,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荣誉称号。

为这一天,重庆出版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追忆峥嵘岁月,到底是什么“秘诀”,让这个企业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重庆出版集团总经理喻杨。

□重庆出版社作为西部地区为数不多几家被评为全国百佳的出版社,在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什么意义?

■在新闻出版总署首次进行的评估中,我们能从全国众多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中脱颖而出,获得这个荣誉,实属不易。这对我们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可以向广大读者透露的是,今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形势,我们出版社的发展成绩仍然喜人。我们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的占有率由2006年6月的0.25%,上升到2009年6月的0.99%,从全国排名第111位迅速上升到第15位。

□近年来,重庆出版集团在主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出版了哪些优秀畅销书?

■重庆出版社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地方出版社之一,年平均出书2000多种,图书再版率达50%,至今已有1400多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曾连续三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良好出版社”,先后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出版贸易关系,很多图书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年来,我社组织出版了以《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民主社会主义评析》、《探路城乡统筹》、《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预防“非典”百姓手册》等为代表的国家级获奖图书;推出了以《碧奴》、《格萨尔王》、《二战名城老重庆》和《喜马拉雅丛书》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图书;精心策划了以《女心理师》、《藏地密码》系列、《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等为代表的超级畅销图书。

2009年,我社出版的,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亲自策划并作序的《读点经典》丛书,现已在市内外热销250多万册,预计年内将达到400万册,受到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重庆出版集团转企改制已经近5个年头,成效显著。但是,企业化过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那么,转企改制后重庆出版集团推出了哪些改革措施?

■2005年4月29日,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重庆市委、市政府批准,重庆出版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集团公司成立后,为更好地适应发展需要,我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结合集团实际,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创造性解决了人员身份变化等难题,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企业人事用人制度;二是打破长期“吃大锅饭”的格局,确立了“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三是完成了清产核资,理顺了产权关系,核销了不良资产;四是促进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完善了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单一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的转变,集团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重庆出版集团的改革当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2008年,集团被中宣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

□产业化时代,出版企业要做强做大,只依靠主业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出版集团开始尝试跨行业发展,目前重庆出版集团在这一领域有哪些行动?

■思路决定出路。集团成立后,逐步确定了“做强主业、做大产业,辅业反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主业“走出去”、产业“多元化”两大发展战略。

按照中央关于宣传文化单位“编辑、经营两分开”的精神,围绕出版产业链条,集团剥离了纸业、印务、广告、旅游、房地产等经营性产业,面向市场进行公司化运作,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集团利用自身的品牌和资源优势,先后与优势民营、国企组建了多个由集团控股的股份制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直接吸收社会资本1亿多元,还达到了借他人资本、渠道、经验和团队为我所用、共同发展的目的,极大激发了国有文化产业的活力,使集团的产业面貌焕然一新。

集团所属民营参股的海业公司,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实现销售收入7亿多元,是合作前的7倍多,居中西部地区同行业第一;与民营合作的正升公司先后开发了25.6万平方米文化娱乐商业地产,在繁华的商业中心成功打造了两个复合型文化产业集群;最近集团又与重庆最大的民营书商共同组建了以经营教辅为主业的股份制公司。

目前,集团组建的多家产业经营公司,涵盖了图书发行、报刊传媒、电子音像、网络出版、纸业贸易、精品印务、卡通动漫、广告、旅游及房地产等业务领域,为集团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2007年开始,集团总收入和总利润的三分之二均来自其他相关产业,一个多元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其他相关产业对出版主业的“反哺”作用非常明显。

此外,集团还与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签署了联合开发“重庆出版传媒创意中心”项目战略框架协议,计划投资逾10亿元,除完全覆盖集团本部及其20家下属公司外,还将大力吸引国内外文化企业入驻,计划于2011年正式投入运营。集团与江津区人民政府联合打造“重庆现代印刷包装基地项目”协议也已经签约。整个基地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首期实施的500亩建成投产后,基地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引导重庆市印刷包装企业入驻园区,园区投资额将超过10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将超过12亿元。届时,除了每年将给国家和当地政府上交相当的税收外,还将为社会提供约1.5万人的就业岗位。

另外,集团还将在重庆大学城打造重庆动漫基地,规划占地300亩,主要功能为动漫设计、制作、青少年活动等。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那么,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发展文化产业,您是否有信心?

■从宏观经济形势看,虽然西方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动荡,但我国由于中央一系列政策的作用,国民经济一季度已触底回升,当前及今后好转趋势明显。此外,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新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多项政策,一揽子行动已经对遏制经济快速下滑、稳定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重庆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情况看,为贯彻“314”总体部署、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推动“五个重庆”建设、构建我国内陆开放高地,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专题研究文化建设工作。通过的决议指出,重庆文化产业将通过一系列举措,到2012年“初步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5%以上,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领先西部,建成长江上游的文化中心”。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这次会议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重庆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基于以上几方面因素,我们一定要对当前形势下发展文化产业有一个客观、辩证、全面的认识,既不悲观失望,也不盲目乐观,在充分估计困难的同时,看到希望、机会和成功的可能,积极谋划未来。我们坚信困难是暂时的、局部的,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多的则是机遇和成功的希望。

“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这是我们的企业愿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机遇和挑战,重庆出版人给自己提出了“2221”的“十一五”总体发展目标:到2012年,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利税突破2亿元,图书品种突破2000种,图书零售市场份额达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