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图书收藏和阅读的双重价值
摘要:

《毛泽东自传》/[美国]埃德加·斯诺编者汪衡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1月版/32.00元
声明
《毛泽东自传》系汪衡先生(1914~1993)最早于1937年翻译出版,拥有中文本著作权。2001年9月,汪衡先生亲属将该书的著作权委托丁晓平先生,并授权其整理编校出版。2009年1月,丁晓平先生编选校订的新版《毛泽东自传》(中英文插图影印典藏版)授权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在中国大陆独家出版发行,社会反响强烈。经热心读者举报,目前图书市场上出现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自传》,经调查核实,其行为已严重侵犯作者著作权和中国青年出版社专有出版权。我们声明如下:有关出版单位立即停止包括出售、赠送或其他任何有偿、无偿的方式向任何第三方提供《毛泽东自传》的一切侵权行为,依法维护作者、出版者和读者的合法权益。特此声明,并对广大读者表示衷心感谢!作者:丁晓平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9月23日
■杜惠玲(中国青年出版社)
收藏与实用就编辑一本书而言,着实是在谈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你所编的书是侧重收藏还是适于实际阅读。当精心设计、精工打造、精美包装,达到了预期的“精装”效果时,却出现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即价格昂贵,束之高阁,失去了普通的读者。
而《毛泽东自传》这个选题可以说将图书的这两种价值结合得非常好。我刚接触这个选题的时候,一下子被作者收集到的诸多超乎想象的一手资料吸引:70年来,作为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红色超级畅销书,《毛泽东自传》采访、写作、翻译、编辑和出版、再版的历史,可谓是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神话。它最初发表、翻译和出版经历了英文ASIA月刊、中文《文摘》杂志,再到中文单行本图书三个阶段。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毛泽东自传》一经问世即有四五十种不同版本面世畅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中国革命。即使如此,如今这些版本的《毛泽东自传》仅仅只能在大型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里可以查到,还有一些仍流落在民间收藏家手中,有的“养在深闺人难识”,有的因年久而已经失传或绝版,对人民大众和普通读者来说,是十分罕见、无缘拜读,甚至是闻所未闻的。
如果把《毛泽东自传》最早的英文原刊、中译本原刊和中译本单行本原版这些经典影印再版,完整呈现它70年前的出版历程,揭开它尘封70年的历史面纱,对广大读者和收藏者来说,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相信这或许正是图书出版市场的一个新“亮点”。
有道是“看书实用为主,收藏精装为要”。那么如何把握这样一个经典收藏和精品阅读的结合,走一条收藏与实际阅读相结合的路,实现“双效”呢?这就需要在整体策划、编辑和装帧设计上动脑筋了。
在收藏和阅读之间,第一等重要的当然还是要适合读者的阅读,其次才是收藏。要知道,该书的口述部分文字总共不过几万字,做成一本有品位又有内容的图书是比较困难的。丁晓平先生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版的编辑策划上,就已经形成了以中文简体字对照、繁体字原版影印的基本设计格局,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赢得了读者和市场的认可。但8年过去,如今该版本无论是内容和形式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因此,要把《毛泽东自传》典藏版打造成红色图书的经典,就必须在书稿内容、编校、体例、开本、版式、装帧设计、纸张、印刷等各个环节重新进行整体顶尖设计,做到绝对一流,独一无二。在丁晓平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集思广益,经过几番设计修改,终于拿出了最终的方案——书籍采用流行的异型16开本,整体分为简体字和原版原刊影印两个部分。简体字部分,不仅随毛泽东口述自传的内容插入近百幅相关珍贵历史图片,丁晓平还吸收毛泽东研究的最新成果,撰写了160多条近2万字的注释,使读者更全面立体地了解传主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毛泽东自传》1937年版的原刊原版影印部分,也是珍贵史料原貌呈现的地方,在版式设计上:一是将中文繁体字原刊原版影印依然完整地保留其自右向左阅读的风格,页码顺序实行“双轨制”,让“封底”变成“封面”,做成了一本“两面书”;二是把ASIA月刊英文版影印部分尽量放大,紧随简体字版之后排印,在保持原刊历史风貌的同时,保证读者能够中英文对照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自传》中英文插图影印典藏版的简体字部分,采用的是黎明书局1937年11月20日经过修订后的再版本,中文原版影印本则选择了最早的1937年11月1日的初版本。读者可以从阅读中发现到许多不容忽视和值得琢磨研究的历史细节。
精品设计还得靠精美的包装来实现。在该书的纸张和印刷上,我们不惜用好纸好材料。正文采用了进口80克的全木浆纯质纸,套金双色印刷,封面采用250克的进口无光铜版纸。书籍装帧也专门请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符晓笛先生亲自设计,无论是版式和字体、字号,简约庄重之中散发着现代气息,素朴厚重之中凸现一种典雅之美。同时,我们又在所有环节压缩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成本,努力做到精品图书一般定价。2009年1月,《毛泽东自传》中英文插图影印典藏版上市后,首印2万册在短短半年内基本售罄,受到了读者和收藏家的青睐和赞许,不仅实现了经典收藏和精品阅读的有机结合,还为红色读物市场开创新的品牌做出成功实践和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