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盛夏中的2006送来一本《瓦莱里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样子不起眼但分量十足:保尔·瓦莱里,诗歌史上的一流人物,后期象征主义集大成者,千古流传的《海滨墓园》的作者,大才子梁宗岱看到他就像他看到马拉美一样,是要跪地磕头的。译者之一、76岁的老翻译家唐祖论先生说,很多老一辈中国诗人说起这个名字都会激动得发抖。
但是《散文选》体现的其实是另一个瓦莱里:一个喜欢叠床架屋、几乎不用引文、从理论到理论、很难让人一气读完的瓦莱里。这种印象让我想起埃德蒙·威尔逊对他的批评:以故意制造阅读障碍来满足他的知性取向,总想把自己半瓶子醋的数学和科学掺到文学里。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对自己所执掌的流派的过度自信使他常常不乏傲慢地对别的流派指指点点,尤其体现在《福楼拜的诱惑》一文中。他借评福楼拜道出“一切能明白的事物都不再具有重要意义”,轻轻一言就判了现实主义写作的死刑。于是有朋友说,象征主义文学其实是走极端的一根筋,是最没前途的流派。
然而大师瓦莱里的极端跟俄罗斯人索洛古勃的极端还是不一样的——很勉强地类比一下,因为两人脑门上都贴着“象征主义”的标签。19、20世纪之交的俄国象征主义是国恨家仇中繁荣起来的文学流派,玄想过后还得面对现实。但索氏的《创造的传奇》(新星出版社)给现实开的药方不是政治的也不是神学的,他用近乎“头脑风暴”的虚构创造了一个草木皆兵的象征王国,而虚构的目的并非返观现实,而是搭乘故事中人的飞船一起逃离现实——一帖彻底绝望的美学药方。
其实踏踏实实的现实主义从来就不缺魅力,比如内米罗夫斯基的《法兰西组曲》(人民文学出版社),这部湮灭60多年的小说一见光就石破天惊,当选亚马逊2006年年度最佳图书。女作家的精巧布局犹如对1940年法兰西惨败的现场直播。还有20年前旧译本重新出版的《国王的人马》(上海译文出版社),佩恩·沃伦向我们展示了最真实的美国政治运作及其最复杂的道德后果。不能不提已出四部的“托马斯·曼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即便谁都无法否认它的冗长琐碎,大名鼎鼎的《魔山》仍旧不乏叶公的追捧。曼的声誉得益于他坚实的民族性,他以最德国的方式全景式观察和再现最真实的德国,成为我们面前一盘丰盛到无从下口的大餐。当然老翻译家们继续任劳任怨,君余夫妇献给我们一部全面修订过的《大骗子克鲁尔自白》,也是曼相对最容易读的小说。另一位老翻译家,专长捷克语的杨乐云女士则在年初献上赛弗尔特《世界美如斯》(中国青年出版社),一部以抒情淡定的表象掩盖痛苦心迹的散文集,迷惑了不少耽美的读书人。
最令人吃惊的老翻译家是年届八旬的王永年先生,他以对作者的厌恶态度重译的凯鲁亚克《在路上》,问世不久就创造了骇人的市场奇迹。“垮掉的一代”号召力依旧?如果说《世界美如斯》考验人探测言外之意的细心,那么《在路上》(上海译文出版社)衡量的则是读者的距离意识,衡量他是否仍以能把自己代入作者的位置作为阅读的第一动机,乃至作为阅读品位的泉源(有人却对我说,《在路上》可用来测算你的“心理年龄”)。但是,没有距离感的阅读和没有距离感的写作一样,境界再高也是有限的;凯鲁亚克诱惑读者去成为他,而不是退在一尺之外审视他,了解他以及他的时代、他的国家的来龙去脉,这种诱惑在不分国籍的一代代青年,对充电的需求更甚于思索的青年身上屡试不爽,但他们面对《鲜花圣母》和《玫瑰奇迹》(浙江文艺出版社)可能就提不起精神了,因为让·热内虽然放荡程度不逊于凯鲁亚克,你却没法跟着他的示范一起动作。
而有一些人的经历是不便代入的,比如美国人奥利弗·萨克斯——他在挪威野外的一次意外中左腿致残。这样的人生故事必然不会带来便利的阅读,也不会轻易激起自我臆想,因为它触及了真正严肃而沉重的东西:残疾、康复及其连带的生命省思;让你不得不在一段距离之外注目,看《单腿站立》(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社)的作者如何一点点找回健全的身体和尊严,那种切身体验不是用来做给人效仿的。而在库切的《慢人》(浙江文艺出版社)里,遭截肢的寡居老人怎么也找不回身体乃至尊严,但好在他还是“想通”了。还是向这些人致敬吧。
2006年最值得致敬的作家无疑是帕慕克,一位兼备学识和现实关怀的学者型作家当选诺奖,绝对是全世界读者之幸。学识可以虚构出《我的名字叫红》(上海人民出版社)那样的真实历史,受众口味的风向标只能扶植出《追风筝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那种貌似真实的虚构,同样是伊斯兰背景,境界真伪别如天壤。读帕慕克时我一再念叨帕斯,两人都是自己民族的百科全书,再套个滥词说——是“良心”。2006年也见证了墨西哥的良心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中文版引进——筹划多年的《帕斯选集》(作家出版社),而且是作为庆祝中国文联作协大会的献礼书推出的,真可谓天作之合,适逢其时。我们也适时地听见了帕斯的一些箴言,比如“国家总是在同化知识分子,所以作家的任务就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理论之后》[英]特里·伊格尔顿 李尚远译/台湾商周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87.00(港币)元
当代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无疑是一部面向文化研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的普及性读物;但同时也是一部直面当下世界文化与思想状况的重要理论著作。作者以他特有的纵横恣肆、幽默刻薄、大刀阔斧、深入浅出的笔调,在系统全面地批判、检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理论问题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回应着政治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对文化研究的诋毁。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同时尝试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展开建构性的思想工作。论述左右开弓、酣畅淋漓,睿智而迷人。

《象征交换与死亡》[法]让·波德里亚 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22.50元
此书无疑是当代重要的法国理论家波德里亚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其独有的优雅迷人的笔调、繁复而犀利的论述,系统展开了后现代主义的诸多基本议题。若说抵达后冷战的今日世界,后现代主义的“尽头”似已清晰可见,但后现代主义在欧美思想脉络中所开启的空间,其为批判利器的指向,在当下中国却始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部著作或可成为一次重要而必需的补充。本书译者极为精当、优美而准确的译笔更难得一见。

《微物之神》[印度]阿兰达蒂·洛伊 吴美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22.00元
一部极为美丽、迷人而哀伤的小说。叙述结构极为精美繁复,回旋往复、且歌且行。久已不曾这样在一部小说中沉迷。凄婉隽永的叙述语言犹如揭开层层隐秘帏幕时分掠过的微风与窸嗦,又如披露的心灵幽暝所在的、难于治愈的创楚低吟。你可以将其读作一个远逝的、毁灭的爱情、爱的故事,可以将其读作一个最终被揭开的老世界的“壁橱里的骷髅”,你也可以在其中读到对印度及整个后殖民世界的“历史之屋”的痛切叩问。

《我的名字叫红》[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沈志兴译/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29.00元
一部优美而恢宏的小说。出版未几,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佳音成了此书的权威背书。一个关于古老的西亚画坊、绘画的故事,关于“东方”世界的阴谋与爱情。一个极为别致的侦探故事:以被害人在死亡的幽暗间的诉请而开始,以数位主人公复沓的自我陈述回旋展开。一个权力与文明冲突的机智讲述。一次叙述与语言的宴饮和历险。但于我,此书犹如闯入了欧美文化中心的非西方大师之作,隐隐地,总会稍觉有些许自我“东方主义”之嫌。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册修订本)李恒基 杨远婴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1月第1版/52.00元
这是此书经修订的重刊版。但这部收录了电影学的黄金时代欧美世界重要的电影理论文选,时至今日仍是电影理论与文化理论最基本而重要的读物。由于电影学在20世纪下半叶,曾经是文化理论甚或人文学科的领头羊,电影、电影理论对文学、艺术、文化理论的“倒流”,曾极大地丰富、拓宽了人文学的想象和视野,因此,此读本的意义不仅是电影学,而且是一处思想的历史资源。

傅国涌(独立撰稿人)

《上学记》何兆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1版/19.80元
与那些他倾注了一生心力的“汉译学术名著”相比,他晚年的这本口述自传显得如此浅白,如同一泓清水。回望人生,如同回首历史,仿佛一切都是“命定”,那里面有一种无边无际的苍茫感,一种人在浩淼宇宙中的无力感、无奈感。但正如帕斯卡所言,人是脆弱的芦苇,任何一点力量都足以毁灭他,然而那是有思想的芦苇,他知道自己的死亡,而宇宙什么也不知道。 只有人类能书写自己的历史,多少悲欢成败,多少是非荣辱,当我们像芦苇般挺立在寒风中守望命运的起伏时,我们知道痛苦和欢欣、卑鄙和高贵。思想、学术、文化,一切都是因此而生。《上学记》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历史,不因为某些记忆的错漏,而失去其独一无二的价值。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编著/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25.00元
水是平淡的,却是不可缺少的。 胡适的文字如水,思想如水,他提供的只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的常识,他身上体现的只是人类的普世价值。对一个衰亡民族来说,他的精神资源就如同水一样重要,他提供了一条通往文明的道路。读这本谈话录,也有着水一样的清新、温厚和明白。他有一种脚踏在地上的从容和平静,过得一天就是一天,进得一寸就是一寸。在他看来,即使在现实当中永远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但我们一样可以追求自由,并且充分享受追求自由的过程、追求自由的快乐。他的理想包含在生活中,在日常的读书、写作、交友中,在一点一滴的做事中。

《黑暗时代的人们》[美] 汉娜·阿伦特著 王凌云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24.00元
“只有不义却没有对它的抵抗”的时代,被布莱希特叫做“黑暗时代”。汉娜·阿伦特借用了这个说法,但她指出:“即使是在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这光亮源于一些人,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他们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点燃着,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出现在她笔下的就是这样“一些人”,包括了我们熟悉的莱辛、本雅明、罗莎·卢森堡,还有她的老师雅斯贝尔斯等11个人物。这是本充满思辨性的书,也是本令人振奋、给人力量的书。

《伶人往事》章诒和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38.00元
那些曾经大红大紫的伶人,如果光是他(她)们禀赋过人,又经过千锤百炼,成就了舞台上的光芒四射,其实并不足道。相隔多年之后,回头看去,更吸引人的无疑还是他(她)们的个性、品格,他(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精、气、神,不仅通过舞台,也是通过台下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乃至激风暴雨、大难降临时的表现,那才是一个独有的个体生命。他(她)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珍视自己的演艺生命,舞台是他们的根,失去了根,他(她)们就会失魂落魄,如同扯断了线的风筝,无所适从。这种对职业完美的追求,是与他(她)们对做人尊严的在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饱经沧桑的章诒和以她富有才情的笔调成全了他(她)们。

《如彗星划过夜空》林达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3月第1版/21.00元
此书属于“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之四,比前三本更为出色,更有一种现场感。它通过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一系列故事,重新梳理了美国宪政民主从开始、发展到相对成熟的基本过程,用清晰的语言将错综复杂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分析得明明白白。其中,有些思考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参考的价值。如果说前三本书在表述上还有某些地方不够清晰,那么这本书都说清楚了。林达夫妇对美国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的理解,确实越来越深入了。一位朋友读后,说只能用“豁然开朗”这个词来形容。这本书比他们今年的另一本《扫起落叶好过冬》要好。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法国与德雷福斯事件》[美]迈克尔·伯恩斯 郑约宜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20.00元
此书异常简明、清晰而又翔实地描写了整个事件,对于关键事件、关键证词,作者都提供了原始的材料和文件。本书还从各个角度描写了不同政治派别、不同信念、不同集团的人对待这个重大事件的态度,此书使我们认识到,在巨大的社会矛盾、社会纷争中,要站出来捍卫真理,要比想象中难得多;但是,以左拉为代表的公共知识分子奋不顾身的抗争,终于使理智战胜狂热,真理战胜盲信与谎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可以从德雷福斯事件中,从左拉身上学到许多关于与不公正抗争、坚持社会良知方面的东西。

《黑暗时代的人们》[美] 汉娜·阿伦特著 王凌云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24.00元
这本书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描写、解剖了一系列知名的欧洲知识分子在20世纪前半期的生活态度与社会立场,以非常时期的表现来凸显人性、人格中最隐秘和本质的内涵。作者以“内在移民”这个概念来揭露某些人在黑暗时代逃避坚持和抵抗,从现实世界和公共空间转移到一种内在生活的现象。这是一本读起来毫无艰涩之感的书,但其文字却搅动着读者的灵魂,它激励人们积极地进入公共生活,不回避、不惧怕政治。

《如焉@sars.come》胡发云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25.00元
小说以细腻、委婉的笔触向读者勾画了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的知识分子众生相。当1980年代的文化热突然中止,当社会和个人受到意想不到的冲击时,对原先的理想,是抛弃还是固守?小说塑造的人物,读者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因为我们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少数坚持探索与追求,负重前行的人,以及为数不少的蝇营狗苟,追名逐利而又用形而上的大道理来为形而下的实利考虑辩护的人。胡发云的这部小说似乎在向每一个读者发问:你属于本书中的哪一类人物?

《汉语文化读本》吴茵 唐逸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28.80元
这是一本简洁的关于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书,容易被人们认为是一本普及型的书,但它又是绝大多数使用汉语又希望使用得正确、优雅的人的必读书。作者一方面深感美丽的汉语在现代未受到善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歪曲与摧残,中国人急需补课,但另一方面又清醒地强调,复兴和弘扬传统应该以现代化为导向,而不是要回归旧礼教。

余中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

《我的名字叫红》[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著 沈志兴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29.00元
帕慕克本来就是一个大作家,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奖更是证实了他的实力地位。他说过:“那些因为作家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才买书的,应该从我的《我的名字叫红》开始。已经读过那本书的,应该接着读《黑书》……”既然,中国已经翻译出了他的《我的名字叫红》,那么,我们就从这一本开始阅读,了解这位土耳其作家吧。

《一个法国人的一生》[法] 让-保尔·杜波瓦著 韩一宇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26.00元
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夹叙夹议,把主人公的生活故事跟整个法兰西社会的大背景紧扣在了一起。作品并不分什么章节,只是按照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几任总统的在任期,划分几个大部分,从戴高乐掌权,中间经过蓬皮杜任期、德斯坦任期、密特朗任期,到当今的希拉克时代,确确实实地展现了主人公一生经历中法国当代社会的基本现实。小说轻松的叙述中透出的活泼语调,凝练的故事中夹杂的雄辩的时政议论、深邃厚重的哲理思考,还有淡淡的忧伤中冒出来的幽默感,都是法国文学的传统延续。

《历代大师——伯恩哈德作品选》[奥]托马斯·伯恩哈德著 马文韬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1月第1版/22.00元
作者是德语界战后的文学大师之一,跟君特·格拉斯一样有名。他写小说也写剧本。我以前读到过他的《声音模仿者》中的短篇,这次,出版的作品选实际上包括四部,分别是《水泥地》、《历代大师》、《声音模仿者》和《事件》。作品以锐利的笔锋,以略带夸张的讽刺,直接地描述了世界的本来样子,毫无忌讳地撕破了它的种种假面和掩饰。幽默中透着乐观,从而肯定了人才存在意义。颇有卡夫卡和贝克特的风格。

《愚比王》[法]阿尔弗雷德·雅里著 周铭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9.80元
这本书中除了收有对当代西方戏剧、对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有重大影响的雅里的三部剧作《愚比王》、《愚比龟》和《愚比囚》,还有一些中国人和法国人写的介绍性文字,对人们了解文学史上的怪人物“愚比老爹”究竟有什么象征意义十分有帮助。此外书中还有毕加索、米罗等人为这些作品配的画,很传神,当然也很逗。读了这本书,也就大致了解了所谓的“啪嗒学派”是个什么样的学派。

《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尼著 李继宏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25.00元
我们总是把对世界文学的关注点放在西方,尤其是英法德西几大语种的文学,其实,东方各国、非洲各国的文学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地方特色,而且西方的不少作家也把关注点投入到东方来。你想知道阿富汗文学的一些特点吗?请在《追风筝的人》中寻找一下吧。人们总说作者胡赛尼是美国人,但他的童年是在阿富汗度过的,他的母语是阿富汗语,他这部小说的主题是阿富汗的,所以,我还是愿意把这部小说看成是阿富汗小说。译者好像很年轻,也很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