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主宾国回想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09/9/1 作者:米歇尔·凯格勒

\Images\2005-2009\20090901T3001.JPG

1997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主宾国葡萄牙举办的文化活动

\Images\2005-2009\20090901T3002.JPG

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式

\Images\2005-2009\20090901T3003.JPG

以土耳其为主宾国的2008年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式上,德国外交部长、土耳其总统及夫人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从左至右)

\Images\2005-2009\20090901T3004.JPG

2005年,以韩国为主宾国的法兰克福书展上,艺术家在展示书法艺术

\Images\2005-2009\20090901T3005.JPG

2004年,印度为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

■米歇尔·凯格勒(MichaelKegler)

30多年来,法兰克福书展一直保持着主宾国的传统。初始的目的是针对单一的图书和版权贸易确定一些重点内容。1976年,书展第一次确立的“重点”(当时还未有主宾国的说法)是拉美文化,并由此推动了欧洲持续至1980年代的拉美文学热。

1988年,意大利成为第一个以单一国家为主题的“重点”,并自己接手了亮相书展的组织工作。在一向青睐意大利文化的德国,这场亮相几乎是一场主场游戏,但依然令德国人对意大利文学有了一次新的感知。

第一个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展示自己的亚洲国家是日本。1990年的德国正沉浸在东西两德突然合并的欢呼中,正在重新发现和纪念自己。同样是在这一年,各种日本元素占据了法兰克福的各个海报墙,日本作者来到德国各地,为惊讶的德国人民带来了一种对他们而言完全另类的文化、语言和思维方式,为很多人展示了另一番视野。也是从那一届书展开始,人们终于意识到,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活动能带动一种持久的风潮。

1997年,葡萄牙的主宾国亮相内容丰富,现代感十足,这一举动不但完全扭转了自己作为欧洲边缘的落后小国的形象,而且,借助大手笔的资助项目,整个欧洲的葡萄牙图书的翻译量在一年内竟翻了一倍多。一年之后,若热·萨拉马戈(JoséSaramago)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葡萄牙人,主宾国活动的影响可谓功不可没。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2005年,韩国的主宾国展厅令人无比惊艳,在书展开幕第二天就已占据了大小报刊的版面。除了书展的平台,韩国还充分利用了整个德国境内的多家博物馆和展览馆,展示来自韩国的艺术、电影、摄影、音乐和歌剧,以此提示人们,韩国并不仅仅是一个价廉物美的汽车的生产国。此外,众多韩国作家还在德国各地举办了朗诵会,得益于慷慨的翻译资助条件,很多韩国图书那时已有德语译本。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家们,他们已逐渐成为本国的文化使者。2007年,加泰隆成为书展主宾国后,之前在德国鲜为人知的加泰隆语突然风靡一时。加泰隆带来的主宾国节目丰富多彩,从饮食、艺术、设计一直到民俗,愈发让德国人牢牢记住了这个小国的文化历史。

去年法兰克福请来的嘉宾是土耳其。又是一位特殊的客人,因为在德国生活着近400万的土耳其人及其后裔。而正是如此,主宾国活动更要推翻人们固有的印象,展现一个另类而丰富的土耳其形象。在这一点上,奥尔罕·帕慕克(OrhanPamuk)那番激动人心的讲话就提供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帕慕克不仅是土耳其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作家,同时还代表着本国批评派的声音,他和土耳其总统居尔一起为书展开幕。土耳其很注重活动丰富的信息量,在书展举办了很多朗诵会,并在展会内外组织了一些让作家、读者以及德语作家面对面的活动。事实证明,这些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样是在2004年,印度做客法兰克福书展,除了主宾国展厅的汹涌人群,德国和印度作家的愉快会谈也深深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