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的教材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翻译
报道时间:2009/9/1
作者:霍尔格·贝姆
摘要:

Holger Behm
■霍尔格·贝姆(HolgerBehm,(康乃馨出版集团对外版权部主任)
2005年我在南京参观了一所普通职业学校。很快我便意识到,德国职教教材在这里难以派上用场。原因在于,该校教学采取传统的讲授法,内容重理论、学习靠记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虽然也能训练实际操作技能,但是实践与课堂内容严重脱节。
我的结论在后来与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领导的谈话中也得到证实。该校是中德联合开办的示范性职业院校,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为德方协作伙伴。交流时学校领导也认为,德国教材以实践和团队合作为导向,中国职教老师暂时还把握不了。那段时间,很多中国出版社想引进我社教材,对此我都试着友好而坚决地提了一个条件——购买中文版权须与合格的师资培训挂钩,即保证教师能充分利用德方教材,而不是当成不实用的外国货束之高阁。可想而知,没有哪个出版社给了相应的承诺。
在此后不久的一次出版社接待活动中,我有幸向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女士谈起我对中国职业教育的看法。聊天只进行了十分钟,她听得很认真,最后的回答也很简洁:“我们正在努力。”
直到很长一段时间后,我才明白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中国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将投入100亿元人民币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改革文件中的目标与政策,在德国人看来十分眼熟,如“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以就业为导向”、“推行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以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注重团队合作等等。
然而这些革新措施,在短短几年以内是难以全部贯彻实施的。2008年,中国有1.5万多所中职院校、2000多万中职生和80多万中职教师,职业院校总在校生人数更是高达3000多万。面对如此庞大的规模,5年内要全面实现职教改革是难上加难。到底什么时候,中德职教教材出版合作的时机才会真正来临呢?
我认为,现在时机已到。中国目前重点建设的50多个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1000所示范性中职院校已经开始教学改革。正是在这些培训基地,传统职教教材将无法胜任新的教学方式。
上文提到的中国几大改革目标,德国已经实现多年;对于编辑出版以实践为导向、增进团队合作的职教教材,德国教育出版社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总体上被称为“世界之首”,这自然与德国职教体系双轨制密不可分。双轨制作为成功的模式,长时间来都是德国的“出口畅销货”。而德国职教教材出版商也凭借多年经验积累,正面推动了双轨模式的成功实现。既如此,这些教材为什么不可以在中国开花结果呢?
请读者不要误会,我并没有低估中国教材编纂者的能力与学识。中国肯定拥有大批优秀人才、对市场的深入了解和面对挑战的踌躇满志。我只是问自己:中国出版界一定要独自探寻这漫长的认识过程吗?他们何不简单直接地借鉴我们积累多年的经验呢?
德国出版发行的职教教材品种繁多,在中职和高职院校中已得到广泛使用。这些教材既对各职业也对各专业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区分,用于职业培训的数学和英语等教材也不同于普通教育。因此,我诚邀各位中国同行来德访问,对各出版社的职教教材一一过目。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老夫子这句话我向来极为珍视,也完全赞同。在此也请允许我说一点个人心得:加速学习进程的方法数不胜数,关键在于懂得寻找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