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小说快手阎连科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6/2/2 作者:刘晓玲

与阎连科交谈,绝没有读他小说时的那种畅快和美妙。
阎连科是军旅作家,1978年参军,1982年提干,然后两度分别入河南大学政教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深造,1991年毕业归队,先在河南开封,后于去年调入二炮电视剧制作中心,任编剧。
生于河南一偏穷小镇的阎连科,离开故乡已整整18年,18年的时间,城市生活和乡间生活的强大反差,足以使一个人脱胎换骨,由一个“农村娃”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兵,然而阎连科似乎很顽固,虽然18年的城市生活与20年的乡村生活只差2年,但这并没有使他有更多的改变,骨子里原有的那种平易、憨厚、诚恳几乎没有丝毫的“进化”,甚至连点水分都未得掺入。
如今,阎连科已有长篇小说《情感狱》、《最后一名女知青》和两部小说集《和平寓言》、《乡里故事》问世,作品总数已达30多部,有些也已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先后十多次获军内外小说奖。写小说,已经完全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阎连科说:创作状态几乎可以说是他的生活常态,他必须经常写东西,如果连续一个月不写作,他便焦躁不安,觉得全身上下,里里外外不对劲。欲写未写的时候则常常是火气浓烈,脾气暴躁。他的每一部小说都是在这种焦躁之后宣泄而出。他的每个中篇,几乎都是一周之内完成,“写起来总是顺畅且轻松,从来也没有出现过阻涩。”阎连科说。
是的,写不出的时候不会动笔去写,这可以说是阎连科小说的创作信条。无话可说,没啥可写的时候,他决不会带着某种理性的目的去硬写。“不取悦于他人,也不取悦于自己,平心静气,糊糊涂涂。”所以,他创作小说的时候,只要第一页顺利写过,那么全篇便已基本把握,等到写过了1/3的篇幅,作品便基本OK了。
阎连科神奇的创作速度,由此也便有了诠释的依据,上述他创作的症象和状态,已经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习惯,以1个月为周期,每月必须写篇东西,不写就烦躁,就恼火,情绪就难以控制,只有如期写了,这个月才能平静地度过,否则,不知道他会发生什么事。
每月一篇,有中篇也有短篇,这便是阎连科小说的创作节奏。
“其实,我一直酝酿着写一个长篇,然而,由于身体的关系,我无法坚持,没有办法,实在力不从心。”医生也说不清楚的原因,年仅37岁的阎连科患了一种叫做“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发病时几乎不能坐立,即便在状态良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坚持几十分钟。不得已,阎连科花了几千元钱,请残联的器械部门为他特制了一种可以仰靠写作的设备,为的是延长写作时间。他忘不了他灵感大发,却病情严重,不得不趴在床上写作的的痛苦经历,因此,目前无论如何他的写作时间也不得超过个把小时。他非常担心他的病会加重,因为医生告诉他,这病如果不精心保养,过度劳累,有可能会导致瘫痪。
把写作当成一种娱乐活动的阎连科,就在这种痛苦和欢娱矛盾冲突中继续着自己。
目前来讲,他的创作状态依然尚好。

\Images\1995-2000\CBSB199602020030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