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从贵族格格到大作家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5/3/6
作者:高世屹
摘要:
很多人总不能把写过许多作品的大作家与一位俭朴得有点像农妇的老人联系起来,其实真正不能让人相信的是,这位身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大作家,却曾是清代贵族中的“大格格”。
读过颜老自传体小说《盐丁儿》的人,无不为主人公“盐丁儿”的坎坷经历与追求光明的精神所感动。这正是颜老的真实写照。
1912年,颜一烟出生虽在前清的皇族家庭,但在家庭至尊的“老太太”看来,她是“扫帚星”、“盐丁儿”。盐,即是讨人嫌(咸),盐丁儿则是“嫌透了”。至今,颜老还记得母亲白天奉老太太命打女儿,晚上伤心流泪的情景。
幼小的心灵养成了叛逆的性格,也充满了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愿望。
颜一烟7岁丧母,16岁时父亲带着继母去了东北。她只身在北京挣扎苦斗。她唯一的愿望就是读书。在她幼年读《女儿经》之类的书时,觉得男人欺负女人都写到书上了,便发誓:“我偏要闯天下!”后来,自己考上当时最著名的北师大附小,后被保送上附中,师从于石评梅、黄庐隐等著名作家。父亲出东北后,她流落街头,常以岗亭、图书馆为宿,但她依旧不改追求光明的心,上了免收学费的温泉女子中学,靠自己的稿费生活。考上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后,当她第一次听到《国际歌》时,她的心灵震憾了:自己不正是饥寒交迫的奴隶吗?她的心中有了光明的闪烁。办刊物、组织工人识字班……她被开除了,又回到北京。生存尚无着落的她想到的依然是读书。她去北大当“偷听生”,好景不长,又因一篇“高举镰刀斧头,向黑夜冲杀过去”的文章,险些被捕。在别人的帮助下,她东渡日本,去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读书。在日本,她意外地见到了父亲,可是已做了“日满亲善”谈判代表的父亲诱逼她改为“满洲国籍”,她严辞拒绝:“冻死饿死,我也决不当汉奸!”1937年当芦沟桥炮声响起时,颜一烟只有半年时间就可拿到毕业证书,但是在“不做学士做战士”的誓言下,她毅然与郭沫若等人踏上回国的轮船。她真正感到家的温暖,先在上海,又到武汉,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建国后,颜一烟写了很多小说、剧本,其中她编剧的电影《中华女儿》(即《八女投江》)获得第5届国际电影节“为自由而斗争”奖,是新中国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她的小说《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盐丁儿》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现在,80多岁的颜老依旧不停地写着,写作之余,她还坚持跟着电视学习日语、英语。她说,自己如果有一天走不动,写不了了,还可以躺在床上搞些翻译工作。她非常节俭,自己写东西经常用稿纸的背面,家中连个像样的沙发都没有,可每每有捐款活动她都积极参加,修长城、办亚运会、建希望工程……几十年来,捐款约有数万元。对此,她说:我是延安的女儿,母亲哺育我长大,女儿回报母亲时应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