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延河畔有位“女豪杰”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5/9/25 作者:文东

她是喝延河水长大的。作为一个卖书人,她是子长县新华书店经理;作为一名佼佼巾帼,她是全县唯一的一名女县委委员。
贾选玲1979年成为新华书店的一员,先后当过营业员、会计,1984年任副经理,1987年起任经理。她一步一个脚印,陕北人的倔强、执着、实干,在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至。“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是她的口头禅,更是她行动准则:
她率先在全县商业、服务业中实行“联销计酬”的承包责任制,将销售任务落实到柜组,落实到个人,使销售直接和职工的利益挂钩,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她就书店的经营、服务、技术、纪律、环境等制定了一整套管理规范,使店内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保证了书店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她以店为家,没日没夜地在店里工作。店里人手少,她既当经理,还持续几年兼搞会计、统计、文书工作。店里的职工轮休,她却没有休息日,节假日还在店里照料门店,算帐值班,没有分文补助。她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有时全身浮肿,头晕日眩,但只是去医院草草看一下,就又赶回店里坚持工作。
送书下乡,上门服务,她总是身先士卒。这些年来,她每年送书下乡不少于120天。那次,她冒雨骑车下乡流供,不慎连人带车摔到路旁的水沟里,她忍着膝盖中扎入一块尖利石子的巨痛,硬是坚持把书送到30公里外的乡村。在她这种精神的鼓励下,全店职工送书上门下乡征订蔚然成风。每年全店下乡流供达600人次以上,发行额逾百万元。
往年从汽车站搬运图书和课本都是雇人干,店里为此每年要开支上万元。为了节约这笔开支,贾选玲亲自带头用架子车到车站拉书。一个星期日,店里运回一车书共343包,她一个人将书全部卸下,直累得精疲力尽。第二天一早又来书店上班。这几年,仅她一人搬运的图书就达8000多件,为店里节约资金近万元。在她的带动下,近两年,书店拉运图书、搬运柜架、发行课本、整修院落等全部是自己动手,不计报酬,加班加点,为店里节约大量资金。
书店建新营业楼,需筹集资金,贾选玲先后11次上西安,20多次到延安,脚板跑起了泡。她在提包里装了一双布鞋,进单位办事,换上高跟皮鞋,走在大街小巷,又换上平跟布鞋。一次次地奔波,她将自己多年来积蓄的1000多元钱全部“洒”在路上。凭着对书店的责任感、对事业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热情,她终于筹到了52万元资金,使营业楼提前建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贾选玲一身正气,率先垂范,职工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唤发出智慧和干劲,书店面貌大变:不到十年图书品种就由1500多种增加到5200多种,年销售由不足12万元递增到215万元,固定资产由5万元增加到62万元。县书店先后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
贾选玲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区“三八”红旗手、学雷锋先进个人,并被誉为“延河畔的女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