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为发行改革推波助澜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7/3/14 作者:潘国彦

是新华书店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我16岁就进书店工作)培养成一个多少能干点事的干部。我自愧贡献甚少。值此新华书店60大庆,祝愿新华书店在党的领导下,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发行体制改革是一篇大文章,我有幸在改革的起步阶段为这篇文章添加过一段小插曲。
大家都知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店之间长期实行包销制度。在建国初期,由于政治读物等书大量由公费购买,这种制度对保障供应曾起过积极作用。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行,这种包销制度越来越落伍。包销制度的起点是凭订货目录订货,“一举定终身”,好比指腹为婚,美满与否全凭天命。如何突破这种模式,是书店同志苦苦思索的问题。1978年夏天,国家出版局领导开始进行拔乱反正工作,这是推行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思想准备阶段。1979年初,恰好香港三联书店给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寄来一封信,反映凭订货目录订货语焉不详,有“隔山买牛”之感,要求改为凭样书订货。这封信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使我找到了改革订货制度的突破口。于是我赶写出《隔山买牛》的短文,历述现行订货制度之弊,提出为改变“隔山买牛”的状况,可否恢复“文革”前部分图书(主要是年画)看样订货的制度;二是改变目前所有图书不管质量如何一律由书店包销的制度。此文在国家出版局主办的《出版工作》1979年第5期刊出。此后,“隔山买牛”一词成了出版发行行业的常用语。在出版行政机关的积极推动下,订货制度开始逐步改革。
由于以上的机缘,1982年我被借调到国家出版局,参与一次发行体制改革会议的报道工作。会议期间,受局领导指派,由我代《光明日报》撰写一篇短评,题目为《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发表在1982年6月19日该报头版。
此后,我对发行改革做了进一步思索。我曾参与接待日本出版界代表团的工作。当日本同行听到新华书店网点遍布全国,社店之间实行包销制度,出版社不愁书卖不出去的,表示非常羡慕。一位团长感叹地说:“要是日本有这样一家新华书店就好了!”日本同行为什么有此感慨?原来他们实行寄销制度后,每年有30%的退货,正为“退品公害”所困扰。这样一对比,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中日两国发行制度的优劣,认为应当互相取长补短,不能照搬外国经验,我国发行体制改革要走自己的路。于是我又写了《“买书难”的问题需要综合解决》,提出改革的四项具体建议:第一,改革订货制度,逐步推行初版试销重版包销制度;第二,加快书刊印刷厂的技术改造,为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需要,应当发展照相排字和增加平版机,才能缩短出版周期;第三,力行发行体制改革,改革的中心是要解决“买书难”,并提出要推行经营责任制和承包制度。要大力发展多种专业书店,大城市应有一个品种齐全的图书中心;第四,要大力搞好培训工作,使书店工作人员成为“知书达礼”的干部。这篇文章在《光明日报》1983年7月15日发表后,《文摘报》及人大资料中心出版专辑上都作了转载。
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些改革建议除第一项外,其余都已变成现实,而且在许多方面都已大大超过了原来的设想,比如目前书店已在大力推行代理制和建立发行集团,实行规模经营等,大大增强了新华书店的实力,主渠道在改革中正重展雄风。
回忆这些往事并不是说我在发行改革中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由于整个大形势的发展使然,同时是由于长期书店工作的实践使然。书店许多老前辈和同志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尚空谈,注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在书店干过的人养成了粗活细活都能干的作风,这些好传统好作风教育了我,使我终身受益。是新华书店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我16岁就进书店工作)培养成一个多少能干点事的干部。我自愧贡献甚少。值此书店60大庆,祝愿新华书店在党的领导下,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