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书店就是我们的家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7/3/14
作者:唐德全
摘要:
一九四七年春天,也是我一生中的真正春天。我在哈尔滨由一家私人书店的童工被党所创办的东北书店(原东北新华书店)录用了。从此,我走上了图书发行岗位,开始了有意义的人生
我在新华书店干了49年,于1995年9月28日办了离休。
记得49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东北书店副总经理周保昌同志,用他那双温暖的大手拉着我说:“小鬼,从今天起,你就是革命书店的一名工作人员了,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哟!”。这短短的几句话,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成为鼓舞我一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教育帮助下,我在原有小学四年级的基础上,抓紧一切时间学政治,学文化,学业务,白天利用营业空闲在柜台上练算盘,晚上在油灯下读书到深夜……不但文化业务水平提高很快,更主要的是开始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
1948年,是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大反攻的一年。前线的胜利消息不断传来。当时,东北书店和东北日报社尚未分家,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临时关门停业乘坐报社的卡车上街撒“号外”(捷报),什么“曾泽生起义”“郑洞国投诚”,“长春解放”等等,使胜利的消息早些传播到人民中去。10月下旬,锦州解放后,沈阳也即将解放。根据形势的需要,组织上派我随副总经理卢鸣谷同志赴沈阳参加新解放区的建店工作。
10月28日,我们一行20人,携带大批革命书刊随东北局首批南下的机关干部乘坐一列火车向沈阳进发。由于这是解放后第一次通车,铁路尚未完全修复,因此一路上不得不走走停停。当时我年仅13周岁,是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员。我们几个年轻的“小鬼”守在闷罐车箱里,嘴里不时地哼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和“团结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尽管我们冻得周身发冷,手脚发麻,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但谁也不叫一声苦。经过五天五夜的艰苦旅行,于11月2日上午进入沈阳旧城。经过几天的紧张筹备,我们在沈阳军管会分配给我们的国民党官僚资产——正中书局的旧址上,建立了沈阳解放后的第一个国营书店——马路湾书店。
11月8日,东北书店马路湾门市部正式开业了。金光闪闪的“东北书店”四个大字,给刚刚从国民党反动派枷锁中解放出来的沈阳人民带来了无比的兴奋和喜悦。人们奔走相告,传递着这一喜讯。一位中学教师在书店开业前一个多小时就来到门前,兴奋地对《沈阳时报》记者说:“我们现在需要进步书刊,不亚于饥饿的人需要粮食。我们最想知道的就是毛泽东思想……。”
我和同志们都深感自己岗位的重要和光荣。我们每天工作都在十小时以上,尤其是每月末的盘存,经常干到深夜。但是大家一点也不感到累,工作热情很高,没有一个人发怨言,更没有人去斤斤计较。同志间相处得十分融洽,真像兄弟姐妹一样。生活虽然是艰苦的,穿的粗布衣,吃的是高梁米,咸菜条,连一点油星都见不到,但是同志间互相关怀,心情都很愉快,都把书店当成自己的家,把发行工作视为自己切身的事业。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工作环境里,在庆祝人民解放军不断打胜仗的鞭炮声中,迎来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本文作者为沈阳市新华书店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