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老科学家王淦昌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8/4/17
作者:冯小竹
摘要:
当《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丛书选题确定以后,我开始了组稿工作。
1996年5月,我首次前往位于北京木樨地的王淦昌家中。王老打着手势,快步从里间走出。这是一间兼作饭厅的客厅,除了几件简单的木桌椅外,没有别的什么陈设。由外边的客厅向里左拐,王老将我们带进了与阳台相连的书房。
书房里光线明亮,墙上挂着两幅国画,书柜和桌上摆满了书。由于初次见面,我对王老不太熟悉,因而暗自打量起他来。王淦昌先生今年91岁,虽年至耄耋,但满面红光,身体很好。王老曾任原二机部副部长,是我国“863计划”的倡议者之一,现在虽说从领导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对科研工作的指导一直没有间断,且经常外出视察,足见其精力之充沛。在这位声名显赫的前辈面前,我一时间感到有些局促不安,不知该从何说起。
王老热情地对我说:“喝茶,喝茶。”他平和的口吻打消了我的不安,谈话的气氛顿时轻松起来。我说:“王老,我们想请您写一本书。”王老望着我,说:“你们要我写什么,我就写什么。”说着拿出了纸和笔,做出要写的姿势,似乎这本书瞬间就可完成。看着他近乎顽童的形象,我不由笑了起来,我告诉他,这是写一本书,一下子是写不完的。他明白了我的意思后也跟着笑起来。
商量好写作的具体事宜后,我起身告辞。王老从里屋拿出一本科普出版社出版的《核科学开拓者——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送给我,并在扉页上题字。看着王老慈祥的笑容,心里突然有一种感动,老科学家身居高位,却如此平易近人,谦虚和诚恳,他们创造的财富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可从不提出任何物质要求。用鲁迅的那句话“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形容他们,是再恰当不过了。在王老的面前,我深感自己的浅薄,一切浮华的东西都在往下沉,沉到心的最底下。
第二次见到王老是在1997年的国庆前夕,那次我去北京领“冰心儿童图书奖”。此前不久,王老因腿被撞断,住进北京医院。下了飞机,我就同接车的朋友直奔医院。
王老的病房在2楼,我们沿楼梯拾级而上。在西头走廊口,持枪的警卫拦住了我们。经过几个回合的“诚恳”交涉,警卫终于放行。
跨进病房,只见王老身着浅蓝色病号服,瘦骨嶙峋地躺在床上。护理阿姨告诉我们:今天来看望的人特别多,白天钱学森、朱光亚和几位中央领导都来过,警卫看王老太累,所以谢绝了以后一切来访者。她说我们算幸运的。
我拿出买来的食物,王老忙摆手说:“来了就好,不要买东西。”但听我说买的是肉松,他表示出了兴趣。我将罐头递到王老手里。他拿起来仔细看了看上面的文字,然后略显遗憾地说:“天津的,天津的,”不过他仍表赞同地说:“我喜欢吃肉松。”这对我是一个鼓舞。我拿起床头柜上王老吃的肉松一看,是江苏太仓出产的。虽然品牌不同,但我为自己买了王老爱吃的肉松而暗自高兴。
王老向我伸出右手,问:“什么时候可以看到书?”我说:“快了。”谈话气氛很好,我就试探地说:“我还有个小小要求。”王老向外微微侧了一下上身,面对我说:“什么要求?”我说:“想请您为青少年读者题写一句话,放在书的最前面,您看行吗?”按照设计,丛书的每本都有一页作者的题词。我原想等王老身体稍好一些时再提出这个要求,如今书稿快发排了,没有时间再等。
我满怀期望地看着王老。他想了想说:“行。”我高兴得小声的叫了起来。接下来的事情颇带戏剧性。病房里没有可供题词的空白纸张。情急之中我突然想到了医院的处方单。
穿过走廊,到了护士办公室门口,里面没人!无奈,在警卫的注视下,我溜了进去。桌上只有化验单,撕下一张,我就赶快“逃离现场”。平生第一次做小人,体会到了“做贼心虚”的感觉。
王老躺在床上,举着纸,一面写,一面说:“你还要不要我的命?’看着王老颤抖艰难地写字,真是于心不忍,很想让他停笔。话终于没说出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化验纸上的题词写好了:科学奥秘无穷,关键是如何去探索,才能得到好的成果。
王老出院后又用毛笔重写了一张,内容有所变动。正如我们今天在书中见到的那样,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