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用市场经济理念办好经济出版社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8/7/24
作者:黄瑶莉
摘要:
年轻有年轻的好处,年轻也有年轻的难处。1996年初,当37岁的丘克军从广东人民出版社来到年轻的广东经济出版社时,他心中充溢着再次创业的激情。然而经济社实在是太年轻了,实际上说它是刚刚诞生的婴儿更合适些——经济社正式运作始于1996年3月。面对编辑部的19位编辑,丘克军只从中数出了5位曾经从事过出版工作的“门内汉”。于是,经济社开始了自我培训,丘克军要求编辑们先上三课:第一课,市场经济观念课;第二课,业务基础课;第三课,经济专业课。经过三课训练,编辑们的各方面素质显著提高,如今,每位编辑的方案除了传统的选题方案和编辑方案,又增加了一个市场方案,他们试图为图书市场准确地把脉,以争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任何一家成功的出版社都是有特色的出版社。广东是一个生机勃勃、高效运转的城市,作为这个省的经济出版社,广东经济社不仅出书反映这种市场经济特征,它自身的经营运转也折射着这种特征。面对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如此重大的题材,他们当仁不让,抢时间,卖点,作者脱稿后半个月就出版了畅销书《董建华——百年香港第一人》。从开始写作到面市不过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是金钱,这句经济社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再次得到印证——《董建华》一书从4月至6月就印了5次,共计5万多册,7月又出此书的珍藏版,让他们在喜迎香港回归的同时也在本社的出版史上记下了难忘的一笔。
广东毗邻香港这个繁华都市。香港人喜欢与广东人做生意,这除了地缘优势之外,也缘于二者一脉相承的那种务实精神。丘克军抓住了这个商机,他说:“与其他省市相比,香港书商更喜欢与我们打交道,他们坐着直通车到广州,我们没有废话,直奔主题,往往只喝一顿茶的功夫就谈成了一笔大生意,港商连旅馆都不用住,他们何乐而不为呢?”今年6月,经济社将效益颇好的《芝麻开门系列》和《白手起家丛书》版权卖给了香港海豚出版社,时隔仅一月余,香港市面就可寻觅这两种书的踪迹了。
如果说速度争取到的是短期内的效益,那么品牌则是长期效益的保证。丘克军和他的同事们根据自己的地缘特点、读者定位和出版实力确立了三个品牌:区域经济类、股票投资类和引进版类。这三种品牌互相补充,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区域经济类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研究》获得了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四届广东省优秀图书二、三等奖,而股票投资类品牌更是广东经济社的一张王牌,他们出的此类书极受市场欢迎,其中的佼佼者如《个人投资股票技巧》连续登上多个畅销书排行榜,可谓成绩骄人。引进的英美版图书,如《威力投资经典系列》等对国内投资者的借鉴作用也十分巨大。三个品牌确立了广东经济社的形象,如今他们会如数家珍地报出一系列在全国都有影响的书目:《中国经济与21世纪对话》、《大企业集团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大全》、《21世纪全景——世界百年大预测》、《新经济学》、《股票操作大全》等。
两岁多的广东经济社实在是很年轻,但年轻的它成长速度惊人:1996年成立之初只有42种的年出书能力,1997年增至157种,1998年1—6月已完成了83种书的出版。“改革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强者”,丘克军不断以此来督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