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林语堂——世纪的幽默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5/10/30
作者:东方笑
摘要:
市井幽默与文化品味的幽默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纯粹追求生理快感,后者则透视人生悲剧性,锋芒直指伪善。林语堂先生的幽默无疑属于后者。在这本《林语堂论中西文化》里,最能体会到浸透东西文化的林先生一片人道主义爱心,他对自身所处的国度,爱之深而恨之切,爱自己的悠久民族血脉,恨自己的民族传统糟粕,在爱与恨之间的探索和摇摆,构成了林语堂随笔的冲突、矛盾。
林语堂时而独到精辟,时而也坠入文化迷雾之中。他针对当时“青年导师”太多,“保姆良医”太多,“禁他读这个,劝他读那个”,幽默风趣地说道:“古书有毒,也让他们尝尝;西书有毒,也让他们尝尝……你有姐妹,也可以放她们到后花园跑跑,到大公园走走,不一定关在深闺里,你们兄妹才保得住你们的清白啊!”他的“兼吝兼蓄、思想自由”,与近现代中国自中主义知识分子的心脉与共。他视辜鸿铭为一怪杰,“比之奴颜婢膝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充分展示了语堂先生人格独立的精神。
然而文化迷雾既弥漫多年,语堂先生也不能一时跳出其中。他说中国人“主张中庸、恶趋极端,”就没有看到中国人“主张”是回事、行动又是一回事;他对中国人的研究,与鲁迅《热风》和《坟》中对中国人的研究,云泥立判,我不得不说,此时的鲁迅具有透过现象有看本质的天才。林语堂又称:“法治学说古已有之。商鞅变法,卒车裂身殉。……秦用李斯学说,富强而有天下。但把这法治制度行于全中国百姓,二三十年中全盘失败。”我以为这正是语堂先生混淆了法治与刑治的概念。两人的法治建立在公众的立法上,韩非之流的“法”,无非是一种打杀政策,让百姓惧怕而已。法不能成为保护民众权利的工具,“法治”自然要失败。其余像说中国民族好放任“自由个人主义、个性发展比较自由”,均是把自由与放纵、个性与无政府状态混作一谈。
林先生学术上的判断并不影响他的激情、幽默和创造力。陋见以为,“五·四”后的十年内,林语堂先生在反专制文化传统方面,与鲁迅是一样的天才斗士,他的《萨天师语录》嬉笑怒骂,展示了那个时代真正具备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的昂扬风貌——“在这城中情感已经枯黄,思想也已捣成烂浆,上卷筒机,制成日报。在这城中,奸滑都是老,无猜都是少;脸皮与年龄而俱增,寸心与岁月而弥灭……你傻笑,我傻笑,他傻笑……这是他们的文法;今日我正傻笑,昨日我已傻笑,明早我将傻笑,这是他们的动词变化、他们把我的笑话当做春药、麻醉剂,他们热心圣道……我恭贺你不曾维持风化、扶翼圣道。难道真理可以屈身入宫,为糊涂国君的嫔妃,或是来往街上,替你们的国君贴标语?”
这种犀利的幽默在《吾土吾民》中也偶有闪现:“满口道德者,原是强奸幼女之老手”,林语堂以极富洞察力的真知灼见,揭露了几千年东方专利文化下的人格分裂与伪善丑陋。
在《萨天师语录》中,林语堂方面揭示专制传统下的丑陋世象,一方面也嘲讽专制传统下的语言思维系统,这与幽默大师乔治·奥威尔“英雄所见略同”。
语堂先生这样笑骂:“读书是这些城狐社鼠的门路,识字是他们行窃行诈的法宝。他们写的是寿联、行状、墓志铭、讣告、碑文……他们做的是宣言、通电、书面谈话、新闻稿……敌党谓之‘伪’,仇军谓之‘贼’,在人谓‘沆瀣一气’,在我则‘精诚团结’……我在世上未尝见过这样拯斯民于水火的爱国军阀,也未见过这样涓滴归公、无私奉献的贪官污吏……”
语堂先生的幽默是高尚的、鲜活的幽默,它的出现为中国现代文化传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七十年后读之,仍感到语堂先生的良知在逼视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