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理解韬奋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11/26
作者:
摘要:
编者按 韬奋是一位充满魅力的出版人,这种魅力一方面源于他的人格力量和道德纯粹,另一方面也源于他的文化魅力。回顾他的大众文化传播生涯,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是他的身影既在台前,又在幕后,而不拘于“作嫁”的角色定位。韬奋身后给我们留下600万字的文稿、著作,这当中既有直面社会生活的评论、杂谈,又有纯正学术品味的职业教育著译、体裁风格多姿的文艺作品译作,还有灵动、清新的个人生活与游历的自述。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韬奋:我的出版主张》一书搜集他谈论办刊、办报、出版图书与办出版社的文章94篇,起自1927年,止于1941年,作为《20世纪中国出版文化丛书》之一,本书编者徐诚、王一方在成书后特写信给王仿子先生征求意见,王仿子先生也热情地回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本报在此刊登他们的通信,相信通过重读韬奋,可以更加吸引我们去探究他的精神生活,体会韬奋精神的意义与内涵。
王仿子先生的回信
徐诚、一方同志:
书两册收到,十分感谢,十分感兴趣。
先说《韬奋:我的出版主张》。你们两位花了大力了,这样的编法,没有功底是做不了的。下编中很少几篇,我在当年(在衡阳、桂林生活书店时)从《店务通讯》上读过,多数是在《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单行本上读的,这一次你们超出这单行本,又从《韬奋全集》里选取若干,功德无量。《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不是韬奋先生在《店务通讯》上发表的文章的全部。我曾建议韬奋的女公子邹嘉骊编一本《韬奋出版文集》。把有关出版工作的论述全部收入,但因她正在编年谱,目前顾不上。有这本《主张》,可以弥补我的心愿了。
要说明第二件事是希望让出版界人士知道有这本书,并且买得到。现在有些书出了没有人知道,知道了又买不到。这是出版工作至今不健全不成熟的表现。现在有些出版人求大求多求发财,对于读者的利益很少考虑。
这本书定价太高可能成为接近读者的一个障碍。定价高是有原因的,只印2000册,全部成本一次摊入,定价非高不可。有的书不能不出,但印数少、成本高,而定价又不能超出读者能接受的水平,于是出现亏损,出现“以书养书”、“以盈补亏”的做法。如果广西教育出版社考虑到读者的购买力,把这本书的定价再压低一些,将是出版业的一大福音。本书里封说明这是一套丛书(不知已出过别的没有),如本本都这样贵,读者只能望书兴叹了。话又说回来,他们愿意出,也算一件好事。
“以盈补亏”并非社会主义出版业的独创,解放前生活书店就是这样做的(在当时生活的书价比中华、商务低)。本书第114页说到“酌量减少大部的新书,多用力量于重版畅销书”,就反映这一事实。1947年生活书店总管理处迁到香港,但香港排印工价比上海高,书不能不出,定价不宜随便提高,当时总经理徐伯昕经过计算后提出“以外版利润支持开支,以重版利润发展新书”的经营方针(所谓“外版利润”是指门市销售外版书所得盈利。所谓“外版”是指生活书店本版书以外,别的出版社出版的统称外版。现在有人把外国出版的书、进口书叫作“外版”,把术语用乱了。),前后两者是一个意思,出版社不是靠初版书获得盈利的,初版书有时有亏损,要用重版书的盈利来弥补。上海书业同业公会,对此有共识,曾规定“排工与纸型全部成本”,要用一万本书来分摊,第一次只能摊入三分之一的成本。
再说《虹,在风雨后》。我还来不及细看。粗略翻一翻就被吸引住了。大概是因为徐诚同志的业绩我早有所知的缘故(虽然不全面)。这是一本很有意义的、引人入胜的书。我作为读者感谢他在出版这一行中的建树,请代为转达我的谢意。
专此即颂
编安
王仿子 1999.8.24
《韬奋:我的出版主张》编者的话
韬奋离开我们已经50多年了,但人们对他的崇敬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漠。不过,敬重韬奋不等于理解韬奋:他的奋斗,他的追求,他的职业境界,他的出版主张……要迈入理解韬奋的门槛,不能不重温韬奋的经历,重读他的文字。然而,韬奋的时代毕竟已经逝去了半个多世纪,他当年激荡血肉的言与行随着语境的更迭而移入研究者的视野。其实,无需作长途的“学术跋涉”与专业的历史洞察,只需重读韬奋,就能意识到在他职业生活的背后有着许多历史的“扭结”与“扳机”,我们通过这些“扭结”与“扳机”能潜入历史的深处,揭示20世纪上半叶这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转型与救亡自强双重变奏场景中,新民主运动、新文化启蒙与大众传播现代机制的确立与运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解韬奋是理解近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