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二战”书潮环球扫描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6/2/2
作者:曹艺,贾海燕
摘要:
恩格斯说过:没有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巨大进步为补偿的。其所以如此,前提是人类对灾难的深刻反省。二次大战结束五十年来,世界的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然而,对于那场巨大的历史浩劫,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思索。于是,便有了纪念二战结束五十周年的环球书潮。
中国:全面展现波澜壮阔的一页
对于交织着民族自豪与战争痛楚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格外珍视。据统计,我国约有108家出版社出版了250多种纪念二战的图书。其中国家“重点图书”18种,反映中国抗战的约150种,反映二战其他战场的约100种。且其中许多是大部头的丛书、套书,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为了驳斥近些年来,日本某些人提出的诸如“南京大屠杀虚构论”等否认日军在华暴行的无耻言论,许多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一批重要史料,其中以《侵华日军暴行总录》(河北人民)、《南京大屠杀的图证》(吉林人民)、《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汇编》(中华书局)等最为重要,影响最大。
在各种出版物中,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仍然是重点,如《山河呼啸——中共武装力量抗战纪实丛书》(湖南)、《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纪实》(吉林人民)等。但反映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书也不少,由江泽民题写书名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解放军文艺)中就有一部《长河落日》。此前不久出版的这方面的书则更多。这与四十周年纪念时对正面战场的抗战几乎不提及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相形之下,反映二战其他战场的书籍较为单薄。最引人注目的是《二战精品书系》(世界知识)。萧乾当年的西欧战场第一线的采访报道《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三联,旧书新印)也颇受欢迎。
从种类来看,文艺类书独领风骚,除前述《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外,刘白羽主编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重庆)规模宏大,令人瞩目,有分量的论著的缺乏是此次二战图书出版潮中一个明显的局限。但朱庭光主编的《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则填补了这方面国内出版物的空白。《中国抗日战争全书》(山西人民)、《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广西师大)力图从各个方面反映抗战全貌,是历史类书中的大部头。
台湾出版的书籍,重点在反思日据时期的治台政策,如:皇民化、工业化、南进基地化等的研究,代表作有:庄嘉农的《愤怒的台湾》(前卫)、林忠胜的《陈逸松回忆录》(前卫)、矢内原忠雄的《帝国主义下的台湾》(帕米尔)等。正如有评论指出的那样:“不论事实的发现或理论的创构,这段历史仍待开掘与归整。”
世界:反思历史,共通点与热点并存
归纳这次书潮中各国的出版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战争生活的回忆
无论胜败如何,无辜的民众总是二战中最大的受害者。尤其是犹太民族和被侵略国家的民众,惨烈的战争已成为他们心头永远的痛。
美国作家路易斯·贝吉利(LOUIS BEGLEY)老年时期写的小说《战时的谎言》重述了童年记忆。犹太女作家露丝·克利格(RUTH KLUGER)将自己青少年时期在集中营的苦难写在了《继续活着》中,几十年以后的噩梦记忆犹让人心悸。维雍的《生活与苟活在法国1939—1947》则记录了战时后方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状况。巴塞里尼和维耶维优卡这两位专门研究集中营的法国学者合编的《经过时请你记得!》从平常处出发,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战争。
战争结束带给战胜国人民兴奋和喜悦,战败国人民的心情怎样呢?日本作家永六辅监修编辑的《八月十五的日记》,搜集了103位不同身分、不同立场的日本人的当日日记,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日本各色人等的心态。由德国现代文学大师波尔(H·BOLL)首创的“归乡者”这一深刻批判战争的文学题材,如今又增添了新形象,即记者曾尔的新作《归乡者》和凡维斯基的《格吉勒》。
2.战争的责任与反省
对于战争责任的看法,日本国内基本上呈两极对立之势。左派学者特意强调近百年来侵略战争的责任是日本民族的“原罪”,岩波书店95年新刊的《南京难民区的百日——见证屠杀的外国人》则属此论。另一极端以林房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1964年)为代表,认为这是日本扶助东亚弱小诸国抵抗欧美侵略的“圣战”,在1995年,这两派书籍都有出版,各以荒井信一的《战争责任论——现代史的观点》和吉田裕的《日本人的战争观——战后史观的变容》为代表,只是立足点皆由过去变成了现代。在对战争的反省上,与德国经验的比较分析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