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96图书市场怎么啦?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6/7/19
作者:胡延平
摘要:
编者按:基于’95图书销售额大幅度上升,加之’96年初几处订货会市场信号显示异常火爆,人们似乎有理由期望’96图书市场更上层楼,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进入四月份以来,发行界喊淡之声不绝于耳、市场淡象丛生。’96图书市场到底怎么啦?这已成为时下书业界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报特辟专版,将我们所能调查了解到的事实和数据报告给业内人士,相信诸位读后自有判断。那么,这种市场形势对书业界意味着什么?下半年市场走势如何?出版社、发货店和销售店又该如何应对?这恐怕就是大家尤为关心的问题,本报将对此作连续报道,更期望书业界同仁来稿献计献智。
“淡”声四起淡季淡得不寻常
时下各地书店和出版社纷纷反映:3、4月份以来销售情况不太理想。淡季年年有,但是今年的淡季淡得有些不同寻常,许多地方库存加大,销售增长率回落,利润水平下降,工作比较被动。“市场太淡”已经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
7月10日在京召开的社店精品书联席会上,一些出版社人士声称:年初的时候各方情绪高涨,受去年的丰收以及几个订货会的鼓舞,订货异常踊跃,今年似乎是个好年景,但是现在看来形势相当微妙。市场滑落到这一步,许多决策工作做起来心里没有底,这次到北京开会就是想尽快了解一下情况,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目前的市场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淡是怎么个淡法?淡的症结何在?有多淡?是淡季还是淡年?
淡象丛生’95好景难重现
从书店方面提供的情况看,今年市场的清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库存大增客流减少 前不久,南京市店向一些出版社发出一份颇为特别的公函,提出:部分图书延期付款;没有发货的请暂缓发货;一部分图书希望能退货。苏南形势历来看好,此番南京市店带头要求退货,各方反应非常强烈。由此,许多人对今年的图书市场不得不“另眼相看”。据新闻出版署电讯月报统计,截止5月末,全国图书库存为81.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亿多元,增幅达46.9%。从笔者采访结果看来,库存增大是普遍情况。日前,据南京市店张宇澄介绍,该店现有库存为5000多万元;另外,杭州市店库存已猛增至3000万元。
一面是库存的增大,一面是客流的减少。一些新华书店业务人员介绍说,近期以来大家明显地感觉到:买书的人比以前少了。
淡季来得早 保定市店邸小力称:淡季4月份就来了,而往年3、4月份还正是旺季热销的时候。武昌区店李波、詹杰说,当地往年7月份进入淡季,今年5月底就已经淡相毕露了。南京市场5月份就淡上了,比往年早了一个月。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各地淡、旺季的分布不太一样,不过此次北至辽宁抚顺南到广东韶关,淡季来得早是大家共同的感觉。
销势趋缓 据新闻出版署电讯月报统计,5月份全国图书销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5.5%,远低于去年同期增长30%的水平。各家书店今年以来的销售增长基本上都大不如去年,从1月到6月呈回落之势。四川省店图书发行公司经理姜华荣等人说,今年市场没有购书热潮,也没有购书热点,六·一前后也没能火起来。大连市店、保定市店上半年销售码洋比去年同期增长10%,抚顺市店增长不到7%,乌鲁木齐西北图书大楼则是基本持平。
除了新华书店系统,市场清淡在其它部门也深有体现:
出版社发货受阻 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部王景林介绍了该社的一些情况,他说:今年差点意思,目前在推销库存,码洋有增长,但不多。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胡守文说:去年同期图书供不应求,印都印不过来,今年则是先发货然后上门催款,库存流通不畅。
二渠道很不景气 许多新华书店系统接受采访的人声称:今年市场清淡跟二渠道的冲击有很大关系。实际上就整体而言,二渠道今年的生意也不好做。对此本报7月12日曾经专门做过报道。旺季平平淡淡,淡季淡得让人吃惊,各地的二级批发市场生意普遍不太好,这是一些集个体书店老板共同的感受。对二渠道来说,今年将会是一个淡年,竞人书刊社徐学华如是说。
淡法不一局部症状各有轻重
总体而言,今年图书市场的清淡似乎确实有别于“淡季”之淡,虽说程度还不能以萧条言之,但范围之广、跨度之大又确实不容忽视;此外,虽然有增长,但是又很有限。
具体到各地、各家,情况好坏并不一样。
销售增长的地区差别很大 浙江、上海、江苏等少数地区相对比较乐观。1~6月,上海新闻出版局所属沪所、上海市店、中国科技图书公司等7家发行企业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20.65%。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