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中国书业竞争时代全面来临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8/2/6 作者:沈山,孟叶,赵红

□重要数据提要
■调查表明,书业单位97年销售增长的占81%,基本持平的占11%,只有8家表示销售滑落。其中出版社普遍好于发行单位。
■调查还显示,97年读者平均购买力未见提高,团体销售量下降,市场需求总体不振。同时,市场竞争全面升级,几乎扩大到书业的每一个层面。
■97年销售增长的外部因素逐渐淡化,增长的潜力更多地来自书业内部的调整及经营方式的变革。
■近61%的调查对象认为’98年读者购买力及市场需求难有回升。
■已有迹象表明,98年出版社之间的选题战、宣传战将硝烟浓浓。
■调查显示,98年79%的出版社将加大选题开发力度,相对来说,只有52%的销售店认为98年图书选题状况将有所改善。这表明销售店对市场的期望高于出版社的自我评价。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调查表明,97年国民经济继续在高位稳定运行,经济增长与96年水平大体相当,但经济运行景气却由97年初的27缓慢滑至年底的23,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微妙地左右着景气指数的运行方向,其中物价指数的整体回落与消费需求总体趋淡成为97年经济的重要表征。
宏观经济的此种表现,必然要投射到书业内部。
本报97年12月底至今年元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市场调查,调查涉及全国出版、发行单位共100家,其中出版社55家,发行单位45家(含社会渠道9家)。调查表明,这100家书业单位在97年获得销售增长的达81家,占调查对象的81%,基本持平的11家,占调查对象11%,只有11家表示销售滑落。其中出版社的情况普遍好于发行单位。从第5版的销售增长段位分布表来看,有近83%的出版社97年实现销售增长(发行单位相应数字为78%),其中增长25%以上的出版社占受调查出版社总数的23%(发行单位相应数字为20%),无论是增长面还是增长幅度,均可明显看出出版方面的优势。由于出版社具有更高的市场覆盖率,可以肯定地说,97年书业总体规模的增长不容置疑。据新闻出版署最新统计快报,97年全国出版系统实现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出版增长48.4%,发行增长17.4%,这一统计结果与本报调查结论基本一致。
有意味的是,与97年国民经济高位运行而景气指数却在下滑的现实相呼应,尽管’97书业总体规模仍在增长,且增幅可观,但有相当一部分业界人士(占此次调查对象总数的71%)表示,97年读者平均购买力未见提高,市场需求总体不振,到97下半年,甚至还有所下滑。这种对市场的保守判断有进一步向98年延伸之势。调查显示,有近61%的调查对象表示98年读者购买力及市场需求不会有提升或者下滑。不过,事情的复杂性就在于,尽管如此,仍有74%的经营者认为98年自己的销售码洋将会增长,并对增长前景表示有信心。这就使得对98年图书市场的估测和判断变得愈加微妙和扑朔迷离。
事实到底怎样?销售增长的现实与经营心理的这种反差,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购买需求难有提升,那么市场增长的原动力又将来自何方?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对97年图书市场进行一番深度梳理。 
’97把脉:外部因素趋于淡化经营变革推动市场增长
脉象之一:消费需求总体不振。
必须承认,对97年图书市场读者购买力及消费需求的这种低迷判断,并非仅仅是一种心理现象,而确实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刚才已经提到,消费需求的总体走低是97年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表现,受此影响,97年图书市场的购买需求也难有更多的表现,95、96年图书市场的升温进一步加重了’97淡象。97年各地风起云涌的特价书市就是该年度图书消费需求不振的直接表象之一,而97年受宏观经济影响最大的当属团体购书这一块。调查显示,97年几乎所有城市店的团体售书量都在下降,其中成都、武汉、南京、济南等市店受冲击最大,这其中自然有市场竞争、书业分流等因素,但企业特别是国企效益降低,各单位普遍削减购书经费,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脉象之二:行业竞争全面升级。
  本次调查显示,83%的书业实体认为97年的市场竞争比96年加剧,事实上这几年图书市场的竞争一直呈上升态势,只不过这种态势在97年得以全面升级,几乎扩大到书业的每一个层面——从出版到发货再到零售。
就出版而言,各出版社对选题的争夺进入白热化,这使得97年图书市场的选题状况有一定改善。据本报本次调查显示,45%的经营者认为97年图书选题有了长足进步,70%的出版社认为自己的销售增长主要与加强选题开发及图书制作有关。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