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还其本来面目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8/8/7
作者:王颖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慢慢成为人们的高频词汇,有关知识经济话题的图书旋即成为出版热点,一时之间大有潮起云涌之势。
这一风潮的始作俑者,当是1997年5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澳大利亚知识经济》。这两本书已成为现在国内研究者的主要参考文献,但由于当时“知识经济”这一概念还鲜为人知,因此并未产生强烈的市场反响。
“知识经济”读物的真正风起是在今年春节过后。由于我国政府最高决策层对“知识经济”的认可,以及各大媒体对其大量的推介与讨论,为此类图书迅速走红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契机。《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即在此间一炮打响。该书从3月份出版以来,已连印8次,行销15万册,其行销的佳绩连该社的负责人也深感意外,因为他们在出书时本已做好了亏一点钱的心理准备,却未料到首版3000册在3天内即销售一空。继此书之后,经济科学出版社在4月推出了《知识经济专家谈》,此书汇集了一批科技经济界人士的不同观点,至今已发行1.5万册。中央党校出版社今年5月推出了《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该书是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关于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对策性研究成果,受到有关专家的积极认可,被认为是基本代表国内知识经济研究水平的论著,该书连印3次,发行近3万册。中国城市出版社推出的《知识经济浪潮》辑录了世界各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事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知识经济与教育》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格局和教育观念的变化。此外,还有改革出版社的《知识经济呼唤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知识经济时代》、山西经济出版社的《知识经济论》、大地出版社的《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等。
可以这么说,知识经济类读物正以蓬蓬勃勃的姿势丰富着出版物市场,并正在和将要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细察时下的此类出版物,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问题。
“知识经济”这个概念诞生在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报告中,至今不过两年光景,无论是作为一门科学还是作为一种理论,它都还远未成熟,我国则更处于基础性介绍和研讨的起步阶段,然而许多此类书俨然摆出了一副权威、大家的架势。有的出版商声言:“该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知识经济的专著”,还有的言称“此书是国内第一本知识经济的分论”……总之,都是强调其填补国内空白的历史性成就。如今图书市场竞争激烈,出版商宣传推广的诉求点日益明确,于是纷纷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卓尔不群”,这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如果你将此类书仔细翻阅,便很快会发现许多书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真正阐述、研究“知识经济”的成分很有限,甚至对其概念的阐释都面目不清,语焉不详。例如某本书的作者将其出国时的种种见闻都充斥书中,而其不足20条的参考书目中,竟有14条都是自己的作品,有的专家认为这种作法在学术界简直是“骇人听闻”。再比如某本以问答形式出现的图书,其名实不符,牵强附会更是处处皆然。据记者了解,眼下该类书的许多作者鲜有经济、科技或社会学的专家,通俗地说,不是一些写书的人,而是一些“做书的人”,他们依据的素材多半是媒体上的介绍,亦或半懂不懂的一些人的互相“借鉴”,往往不过百天即完稿,再用不上个把月即出版。
为此,记者特地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知识经济课题组的专家。专家们指出,我国目前需要做的首先是将国外原汁原味、货真价实的关于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理论——即知识经济的理论专著译介过来,并开展扎扎实实的研究,而不是将这一严肃的课题庸俗化,将一些毫不相关的东西附合上去,弄成“知识经济是箩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因为这样做的结果除了将“知识经济”搞得面目全非、贻笑大方从而贻害万方,还能有什么用呢?另外,有关业内人士面对当下图书市场动辄一哄而上,将宝贵的出版资源变成昙花一现的应时出版表示了相当程度的忧虑。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上海、广东、陕西等地都成立了专门系统研究“知识经济”的课题组,其中一些组织已与出版社达成出书协议,届时,将有一些理论水平较高的图书推出,这其中有中央党校出版社的《知识经济挑战与对策》、珠海出版社的《知识经济经典译丛》。社科文献与人大出版社也将于年底分别推出各自的知识经济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