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为读者“造船搭桥”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5/4/10 作者:舒亦

桥来于水之阻而人不愿意阻。张中行先生在《桥》的短篇中这样认为。于是,对于船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注释:船来于水之阻而人不愿意阻。推而广之,书与读者原本是有阻隔的,人不愿意出现这种阻隔而造船架桥,这具有船、桥功能的体现便是书店员工的职责。
一旦书与读者相配成交,大致上我们书店的效益也就实现了。然而,追求一种双通道,让读者通过书店的策划反馈出对书的观感那就不是一件常见的事了。
1990年6月,在当时的人民体育出版社副社长魏雪平和上海新华书店副经理陈致远两位领导的倡导下,人民体育出版社、上海新华书店联合《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发起组织了一次“我与体育书”的征文活动,以人民体育出版社三十余年所出的读物为引由,书评、读书随想、体会文章均可。征文启示公布后,迅速获得了全国各地体育书爱好者的支持,被认为是一次解释人生健康之路的机会、追寻过去岁月好书相伴的梦迹、探索欢乐人生的一种尝试。北京、上海、山东、广东、四川、江苏、湖北、安徽、江西、浙江、山西、天津等地的众多读者纷纷撰文表达心迹。从作文年龄而言,既有94岁高龄的上海工商界名流汤笔花老先生,也有12岁的中学生等。从职业看,干部、工人、职员、军人、教师、学生、退休人员都有。张彩珍、陈祖德、周晓兰等国家体委部、司、处领导,钱宇平、黄志红、胡祖荣等优秀运动员,冯骥才、彭瑞高等作家和书店(出版社)的经理、编辑、营业员等各界人士都加盟参与,一批征文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刊(播)并由主办单位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评奖,最后选择了一些有一定水准的优秀征文汇编,以《健康的桥梁——我与体育书》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举办这次征文是在抓住了一个契机之后才得以实现的。那时是上海举行第三届全国书市,恰遇亚运火炬传递到达上海而配套举办亚运会体育图书展销,这次展销又主要是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出版物。正是抓住了这一契机,即人民体育出版社愿意全方位通过媒体宣传形象,于是,有关人士提出的征文构想立即获得了赞同,而且是以出版社承担费用,书店具体操作,新闻媒体配合,邀请读者参与这样一种形式推出。
一本书积淀了四十年读者的钟爱,反映了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物的品质。通过《健康的桥梁——我与体育书》使出版社的社庆内容更加丰富,既是一种资料可以保存,又听到了读者的心声,通过媒体连续播出也扩大了知名度,最后的总费用却只是在大报二个统栏八公分高的广告费。
书业策划需要寻找切入口,这种切入口又常常不是现成放在我们眼前的,这就需要一种明晰的目光,而且一旦上手便更要处处出新,追求边际效应。
当今社会新书层出不穷,一本具有纪念性的图书是由书业共同完成的,那实在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