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我就是买书的人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5/4/24 作者:林阳

1989年,我策划的“幼儿启蒙丛书”中的第一盒《幼儿故事精选20种》面世,直到去年,这套丛书已出版16盒,有《幼儿童话精选20种》、《幼儿寓言精选20种》等等,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简称这套丛书为“20种”。
《幼儿故事精选20种》一上市,即获好评。上海市店一次进货1万盒,到货一个半月后,要求追加5000盒。旧东安市场内一个销少儿图书的柜台,曾创下连续5个月,月零售1000盒的记录。
说起这套丛书的策划,想来好笑。1988年,我儿子3岁,为了给他买书看,我几乎跑遍了北京市的大小书店,但仍未买到我满意的物美价廉的儿童读物。当时,儿童读物流行的形式是一张印一本,除了中少社出的几种老面孔外,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对此,我跑市场,和卖书的师傅交换意见。我突发奇想,如果给儿子设计一套图书,没准就是市场上所需要的呢。我带着此想法和同事商议,去询问卖书的师傅,均反映可以试试。
说干就干,我写出了选题报告。这套书的策划主要着眼于三点。一是故事内容选择。当时多数编辑认为题材越新颖越好,但我发现家长在给孩子买书时,多数要买自己童年时印象最深的故事书,如《狼来了》、《小猫钓鱼》、《龟兔赛跑》等。而这类书市面上只有几本,我决定出个合集,挑选20个最被人们所熟知的故事。
二是绘画风格力求贴近孩子的趣味。当时社会上少儿读物流行变形的画法,我在市场调查中发现,读者并不喜欢这种画法,买是因为选择余地小。于是我要求画家以写实为基础的夸张风格来表现内容,又借鉴动画中心原线平涂手法,色彩要鲜艳,通俗易懂。实践证明,这样做,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以至一些原来出版变形少儿画的出版社也改弦更张,变为写实的画风了。
三是揣摩读者的购买心理。这也是一本书销售好坏的关键环节之一。幼儿的心理特征之一是撕书,一本书被撕,家长多少有些心疼。我在出版环节上提出化整为零的办法,即把5印张拆成48开的20本,1/4印张一本,这样5印张改变,价格改变,书都从一般的5本(市场上惯用的做法是一个印张即一本儿童读物),魔术般地变成了20本。这个点子果然受到读者青睐,他们认为这书便宜,每本才合两、三角钱,读者来信反映说,这书大家买得起,信息量大,花五、六块钱,书可以摆满一床。其实价格并未便宜,只是给读者购买心理上的一个错觉。
这套丛书陆续推出后,也有一些出版社摹仿,但效果并不理想。我认为一套策划成功的图书,绝不仅仅限于它的形式,还在于它的内容和当时社会购买必理。偏离了市场规律,图书的策划必然是失败的。
这套书目前已出版170万余盒,时间过去了几年,虽然销售高峰过去,但仍有销路。如今年东北一批发店,单品种一次订货就高在2000盒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