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大胆设想 小心求证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5/8/21
作者:蔚良
摘要:
1992年,第五届首都图书交易会上爆出冷门:浙江文艺出版社首辑10本《外国文学名著精品》丛书订货额达300多万元,获单项订货第一名。翌年在成都全国书市上,该书又被列为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精品》的出版,扭转了长期以来地方出版社在外国文学名著出版上所处的劣势地位,从此拉开众多出版社角逐名书出版阵地的序幕。那么,这套丛书是如何被策划出来的呢?
一条来自大学的信息,促使编辑人员开始深入的社会调查。
1990年下半年,一位大学教师来到外国文学编辑室反映大学生买不到适合他们阅读的外国文学名著,问我们能否出版一套适合学生阅读的名著。其实,当时书店并不缺少世界文学名著,出版这些名著的几家出版社牌子老,出版名著历史悠久,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作为省级出版社,几乎很难插足名著这块阵地。但这条信息仍然使我们怦然心动。于是乎,我们开始了一场广泛的社会调查。我们走访了高等学府、国家教委,聆听了专家权威的意见,拜访了国家级出版社的同行,与书店经理一起座谈。我们惊讶地发现,尽管书店里外国文学名著已不少,但缺口仍然很大。学生们在课堂里学到一部作品时,往往会出现书店买不到、图书馆也借不到的现象。而且,以往出版的名著规模多较庞大,令读者挑选不便。在短短数月内,有关编辑三上北京,四赴上海,探索市场的需求量和组稿的可能性。结论是:市场上确实还没有一套配合教学的、经过精选的名著系列。一个大胆的选题设想形成了。
一本一本上,不如整套推出好。
出版名著,不同出一般小说。它的组稿难度大,出版要求高,以往的做法都是一本一本出版。但现在市场变了,单本书影响小、效果差。只有推出整套书,才能造成较大的声势,满足市场需求。虽然对我们这样经济实力不强的出版社来说,整套投放所需资金既多,风险也大。但成功往往与风险成正比,风险越大,成功的可能也越大。我们决定一次推出10本名著,为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同时出版精装、平装两套书,也就是说,一共要推出20本书。后来在北京交易会上,当20本名著齐刷刷地摆在柜台上时,着实引起不小的轰动。
一遍又一遍地看校样,因为——图书质量就是图书生命。
由于资金紧张,社里决定借款出版。背水作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兼之时间已很紧迫,社里的空气陡然紧张起来。别的校样看三遍,这20本的每份校样都要看上五六遍,乃至七八遍。如今回顾那段日子,真像打仗一般,大家没有杂念,没有休息,只有没日没夜地伏案苦干。有的女编辑把孩子扔给丈夫,或躲到娘家看稿,一看就是数月。退休的老编辑也日以继夜地加入看稿行列。即便这么着,社长仍不放心,临到开印前,又组织了一批编辑突击看校样。因为图书质量关系到图书的生命。
不可忽略的——环图书的外包装。
时至今日,图书已不再只单纯用来阅读了,它同时还具备了房间摆设、馈赠礼品等功能。从《精品》确定要上马那天起,编辑人员就开始绞尽脑汁:用什么样的装帧,才能压倒群芳、一鸣惊人?几番研讨,几次试样,几回浏览书店和图书馆,皆难令人满意。责任编辑为此急得夜不能寐。然而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设计人员从书中受到启发,经过日日夜夜的鏖战,拿出了一个不同凡响、极具特色的设计方案。接下去,就是出版人员为寻找所用红金油墨而作的长途跋涉……再接下去,就是这套“使人眼睛一亮”、并“卷起一场图书装帧设计革新旋风”的《精品》在全国图书交易会上的亮相。
为加强宣传攻势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精品》出来了,我们仍然不敢松懈。为了更好地宣传促销,我们站柜台,送书上工厂,到学校,还在北京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举行了专家座谈会。几乎每到一处,这套书都要引起轰动。专家称赞这套丛书的出版对普及外国文学起到很大作用,并毫不含糊地指出:名著也要“捧”。我们又在北京、杭州等地举行了译者签名售书活动,热情的读者几乎推倒柜台。此外,我们还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上组织一系列评介文章,如《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羊城晚报》以及香港《大公报》等。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里也播放该书出版的消息。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推动了销售,使该书几年来一直盛销不衰,成为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名牌产品。
《外国文学名著精品》问世迄今已三载有余,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深感只要了解市场,遵循市场规律办事,在出版阵地上辛勤耕耘不已,那么我们终将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