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出版改革“五化”配套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6/3/15
作者:哲茫
摘要:
“五个化”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产品优质化是目的,出版产业化是基础,经营集约化是方向,市场规范化是条件,管理科学化是手段
1994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提出了“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性转移。”“优质高效”使深化改革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两个方面得到了统一,明确了社会主义中国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如果说在“出版战略性转移”的“规模数量增长阶段”是以若干个单项突破为特征的话,那么,在“优质高效阶段”必须坚持改革的整体配套性。
出版改革整体配套性至少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产品优质化
产品优质概念确定于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的产品优质化”概念,一个是“企业的产品优质化”概念。“社会的产品优质化”概念的绝对概念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消费者,相对概念是同类比较。“企业的产品优质化’概念的绝对概念是通过市场认可而赢利,相对概念是内部产品的比较。两个不同层面的优质化概念是对立的统一体。由于追求的终极目标不一致,相对标准不一,所以应该承认二者更多的是矛盾、对立。但是又由于只有达到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消费者才能达到市场的占有,赢得利益,由此而达到统一,所以产品优质化必须以“企业的产品优质化”概念服从于“社会的产品优质化”概念。
“社会的产品优质化”概念要通过党的领导,国家法规、政府政策、行业规范和市场竞争得以实现。
“企业的产品优质化”概念要服从于“社会产品优质化”概念。即自觉、主动地把“企业的产品优质化”标准向“社会的产品优质化”标准靠扰,以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消费者,有利同行、同类比优的方向,扩大市场占有、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利润。
2.出版产业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的影响提高了。“优质高效”不只是出版业的行业要求,而是所有的企业的产业化要求
诚然,无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还是在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都有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即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后,根据需求国家依然会对文化事业予以扶持。但是,时至今日中国出版业已拥有几十亿的资产,百余亿的销售和十余亿的利润,且有更强劲的社会需求,它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产业。但出版业内部的产业化意识依然是相当薄弱,产业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
出版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繁荣出版业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总结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建立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即:党管新闻出版的方向,国资管理部门管理资产并与党组织共管法人,政府管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政企分离后的出版企业真正在坚持方向、遵循法规、落实政策的前提下自主经营,逐步壮大或自生自灭。
3.市场规范化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了产品供需关系,刺激了企业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根据价值规律自动地进行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方向。
我国在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产生“凡市场的即合理的”、“市场主宰一切”的错误认识。出版物也是如此,这是自然存在。市场这匹烈马本身很难驾驭,同时对客观存在的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不足和规范无力,导致市场发展畸形,“劣质低效”产品充斥,企业改革方向偏离,生产力倒退。
规范市场必须坚持“公平与择优并举”的原则。公平是手段,目的是择优。出版物由于其“二重性”决定,其市场规范化程度应高于一般商品市场。
4.经营集约化
现代出版社业已告别了旧时的作坊生产,成为知识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的产业。其过程必须反映集约化的特点。人、财、物、知识和科技的密集性投入,形成今天一定规模的生产和流通是出版业昔日成就和今日辉煌的基础。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在前十几年的改革中所出现的非理性化现象。如出版行业原本很紧张的资源,包括国家的扶持被外移、闲置、重置、流失;本已成一定规模且离现代产业规范距离还甚远的国有企业被肢解蚕食;出版业背离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一味赞美和模仿小农生产和个体经营的方式等等。在知识分子密集的出版业出现这些现象也并不奇怪,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出版业在解放前是家庭作坊式的;解放后出版业的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下通过政府力量奠定物质基础的;我国改革是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率先成功的;流通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又以多种经济成分的介入产生了巨大的活力;国有企业的改革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