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进得书店上得书摊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6/7/5 作者:李鞍明

《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是经总政批准并在总政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自1986年开始组织撰写。1989年出版第一批,1991年调整出版新版书、新书,至今已出版16卷;每卷首印3万册,并以每年加印1万套的速度屡屡重印,目前累计印数已达158万册(全部走市场)。丛书1992年获全国书市“最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奖,1993年被评为第五批“全国优秀畅销书”,1994年获全军“当代军人喜爱的军版图书”一等奖,后来又荣幸地被评为1994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图书。
我们在确定这套丛书出版思想时认为:丛书不应该是一般的历史写实作品,而应该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即以历史唯物主义透视历史深层次地表现阶级的、民族的与个人的历史命运和社会的变迁,给读者提供关于战争、关于历史、关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道路的教益和启迪。同样,在丛书的艺术氛围上,我们确定了这样的审美价值标准:要营造时代的大氛围而不是限于社会的小气候,要反映历史的大趋势而不是囿于过程的小格局,要塑造历史的人物而下是人物的历史,要表现深入的人生体验而不是表象的浮躁。
我们为报告文学丛书确定的目标是,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要爱看,干部、学生、知识分子也要爱看。我们有一种形象说法,就是要让丛书“进书店、上书摊”,“进书架、上床头”。
报告文学丛书上马时的指导思想很明确:真实再现中国革命斗争史,把报告文学创作从对现实的近距离辐射扩展到对历史的史诗性描绘;要具有思想的深邃、哲学的思辨、历史逻辑的力量和人的灵魂的展现,从而进入深层次的品位。在后来召开的研讨会上,来自军内外新闻出版界、文学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们称赞出版社具有战略眼光,从出版构想、整体规划到组织选题、编辑工作都表现不凡;报告文学创作和出版的关注视点由现实向历史迁徙,表现层次由纪实向史诗掘进,像丛书如此大的规模、如此大的工程,前所未有,值得在我国的文学史、出版史上特书一笔。
丛书作者几十位,遍及全军、全国。我们与他们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经常沟通思想、交流信息、讨论创作。为此,我们召开了20余次业务研讨会,还请文学界、新闻出版界、史学界人士共同探索有关问题。假若当初急功近利,抓住图书市场某个热点,投其所好抛出一二,就不会有今天的收获。
报告文学丛书的组织规划、选题取舍比较严密,就是要在出书结构上改革,使之系列化。在整体上,它反映三四十年的社会变革,容纳了几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事件和战略行动。在局部上,各卷自成一体,在历史总进程的片断中又纵横捭阖,不受时空限制,充分体现“片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使之具有独特的美学和史学阶值;而把各卷联系起来,便会读到一部博大恢宏浑然一体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