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何处“下刀”最关键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6/9/27 作者:张南峰

20世纪堪称艺术的探索世纪,20世纪西方所发生的种种艺术和非艺术运动,无不呈现出空前丰富多彩且纷繁复杂的面貌和形态。对于20世纪西方艺术家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艺术语言的不断更新的和对艺术形式的无穷创造——中国艺术家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因此,如何将西方这种日新月异、不断更替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样式引入我国,介绍给我国急需汲取外来艺术营养的美术工作者,这是美术出版社的编辑们朝也思来、暮也思去的难题。
介绍西方艺术,尤其是介绍西方现代艺术,应立足什么样的视点,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怎样才能出新?这是问题的焦点。我们江西美术出版社反复对图书市场、美术院校及专家读者进行调查访问,研究论证选题,目的就是想在介绍西方美术方面闯出一条与别人不同的新路来,占领一个滩头阵地,以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我国广大美术读者的需求。肩负着这个使命,我几上北京去与画家、批评家、史论家“调侃”——终于有了结果;在与我国美术史论家、著名学者啸声先生的探讨中,我们火花一撞、眼睛一亮,侃出了“具象艺术”的这个选题。对,就从“具象”入手,太传统的不刺激,太抽象的又难接受,而“具象”正着!
所谓具象艺术,是指以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传统艺术、以形象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一大类造型艺术样式,并通过具象的视觉语言和精湛技法来描绘现实中可辨认的对象,表现客观物象中所容涵的主观精神,从而体现艺术家的文化取向和精神取向,以及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理解。之所以冠之以“具象”,除了区别于“抽象艺术”外,还有别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写实主义”。
当下,随着对现代艺术的冷静反思及这种反思的不断深化,中国美术界出现了由趋“新”的“超前”转向趋“旧”的“复归”倾向。作为对中国新潮美术空疏与贫乏的补益,“具象”艺术几乎成为中国画坛的一种重要艺术样式和热点。更因目前我国已加入《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组织,由于版仅问题,国外好的画册不易介绍到中国来,而国内读者又急于想了解国外的美术动态,适时出版一套《20世纪欧美具象艺术》丛书,既可解国内美术工作者的燃眉之急,又会有可观的市场前景,岂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经过这样一番策划论证,总编辑果断决策,出版这套《具象艺术》丛书,并把它作为本社重点图书来抓。
感谢啸声先生,他亲自担任该丛书主编,并通过他的海外关系,想尽办法与海外艺术家联系,取得原作者授权出版。同时也感谢海外艺术家们,他们对我们这个出版计划大力支持,并寄来了不少他们作品的反转片,使这套丛书得以顺利编辑出版。
这套书于95年3月第一版开印5000套,首次在沈阳全国美术订货会亮相,就订出了2000余套,正如我们所预计的,反响很好,不到半年,就全部销完,10月份又重印5000套。不少画家来信对此套书赞不绝口,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启发了他们的思路,一致认为江西美术出版社出了套好书,为画家做了件好事,并鼓励我们要一直出下去。
这套书的出版成功,大半在于“具象艺术”这个切入点选得好。由此,我体会到:图书出版从何处入手,从何处下刀,这是选题策划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