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岁月随想》的背景新闻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6/10/4
作者:陈斌
摘要:
赵忠祥著《岁月随想》一书自今年初面世以来,已发行60余万册。自2月份以来,该书连续入选每月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其中4个月名列榜首。一本书持续半年畅销,且至今销势不减,近年来在我国书业界绝无仅有。近日,在对赵忠祥和该书责任编辑陈军的采访中,笔者了解到该书选题的策划和实施过程。
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令人感奋。1995年初,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编审陈军萌发一新的选题思路:通过一位电视工作者的经历,反映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这位电视工作者选谁呢?他首先想到了以其30余年电视工作生涯而成为中国电视事业发展见证人、国人家喻户晓的全国仅有的两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最高奖“星光奖”奖得者之一——赵忠祥。
陈军提出的选题在社里得到认可,但社领导和陈军都知道确定了一个好的选题,能否实现还取决于编辑的功夫和作者的合作,而赵忠祥能否同意著书是这一选题能否实施的关键。陈军不敢怠慢,他深知这一选题自己考虑到了,难免别人也在考虑,特别是像赵忠祥这样的名人,难免有别的出版社“打他的主意”。于是,3月11日陈军从上海赶到北京,他想方设法3月13日终于打电话找到正在参加全国政协分组会议的赵忠祥,并于3月15日和赵忠祥首次面谈,两人一拍即合。这是一种机缘的巧合,因为此刻赵忠祥正产生一种创作冲动。起因是同在中央电视台且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小字辈姜丰刚出了一本书并送给赵忠祥,看到一个小姑娘都写了书,作为师长的赵忠祥自愧弗如,不禁也打算动笔写书,而此时陈军正好找上门来。很快,责编和作者就该书的结构定下框架。
赵忠祥本以为当年工作不会太紧张,应诺按期交稿,不想创作刚一开始,非计划的工作竟接二连三而来。为了不致选题落空,陈军三天两头给赵忠祥打电话催促稿件。奉守一诺千金的赵忠祥为了履行诺言,每天的写作时间安排在晚上10点以后至第二天凌晨2时许。在外出的飞机上,在异国他乡的旅店中,赵忠祥也在抓紧写作,不惜放弃游览异国风光。就这样,《正气悲歌》一篇始于莫斯科,成于华沙;《半师半友书画情》写于空中8小时飞行中;《那也是我生命中的一段时光》写于波兰古城。长期以来勤于动口,而疏于动笔的赵忠祥的创作颇具职业特点,除了晚间的写作,他还在工作间歇用口述的方式“创作”,先后录下16盘磁带,成为书稿的基础。他写完稿子后常不先交给责编看,而是念给责编听,他那特有的娓娓动听的声音给书稿增色不少。赵忠祥创作上了瘾,有时一个晚上就写出7000多字。和他的语音个性突出一样,赵忠祥的创作也颇具个性。他不是伏案写作,而是坐在家中客厅中的三人沙发上,弓着近1.80米的身子,手臂悬空,伏在一张小圆凳上写作。为了早日完成选题,陈军10月份到北京后干脆不走了。赵忠祥每晚写出多少,第二天陈军就紧跟着编辑处理好多少,两人“流水作业”,加快了选题的实施。
《岁月随想》从策划到编撰始终把握着一条原则:这本书反映的不是一个高大的名人,而是一个普通善良的知识分子。赵忠祥表示:要把这本书作为桥梁,走进观众,接近观众,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我。记述赵忠祥评职称一事的《解铃不须系铃人》写好后,曾有人劝赵忠祥不要将此收入书中,说一个大名人的职称评定还有这样曲折的过程,有损你的形象。但责编很看重这一篇,作者也坚持把这篇收入。因为它反映出赵忠祥会遇到与普通知识分子一样的曲折,同时也反映出赵忠祥在向老百姓掏心里话。书出版后证明,正是这篇获得的反响最大,被各地报刊转载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