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踏上高速火车之后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7/5/23
作者:莱茵
摘要:
由七、八个人,两间房、贷款30万元起家的外研社成立于1979年,发展之迅速,让所有地方社、部委社和大学社瞠目。只有100来号正式职工的外研社,1996年发货码洋2.5个亿,利润3800万元,每月发货码洋2000多万元,月回款1300多万元。年出书505种,其中新书100种,再版书400种,再版率高达80%。他们不担把国内英语工具书的水平提高了几个档次,其中好几个品牌的书还打败了竞争对手,形成独霸市场的格局。他们的音像制品影响大市场份额大,引进版权力度大效果好,许多时候基本可以做到与国际出版同步。其大投入大产出操作完全市场化的出版观念与出版方式,更带给国内出版界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天上不会掉馅饼。外研社的高速发展,是严峻的市场逼出来的,也是外研人在市场中搏出来的。
李朋义强调,调查市场、占领市场、建设市场、引导市场,这四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的,是四位一体的。面对激烈的竞争,不等不靠不要,彻底地市场化是唯一的出路。据了解,今年之内,他们还将有几次志在占领市场和引导市场的大手笔。
李朋义连同所有的外研人,都有一个梦,那就是做中国的出版巨子,向世界一流的出版社看齐。
根据发展规划,到2000年,按年增长率25%计,外研社的产值将达到5个亿,年利润率将达到5000万至8000万。
并不多见的“外研现象”
我国有100多家大学出版社,大多成立于70年代末期,那正是我国出版第一个发展高峰期。然而,和出版同步高速发展的却不多。在大学出版社中流传着“三小”的说法,即“小打小闹,小有名气,小康之家”。除了清华、北大、外研、北师大上外、东北师大等几家而外,其余大学出版社的年发货码洋多在3000万到6000万之间,出问题不如文艺社多,名气不如中央社、部委社大,日子不如少儿社和教育社却远比古籍社美术社好。“三小”成了大学出版社真实的写照。
外研社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外。
由七、八个人,两间房、贷款30万元起家的外研社成立于1979年。八十年代的10年当中,外研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我国出版界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社。八十年代末,外研社的发行码洋一直徘徊在1000万元,利润100万元。九十年代后,外研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1年外研社发行码洋只有2000万元。而1996年,发展之迅速,让所有地方社、部委社和大学社瞠目。而仅1996年有100来号正式职工的外研社取得了年发货码洋2.5个亿,利润3800万元的经济效益。一举跨入了我国出版界大社的行列,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书界人士瞠目。近两年来,他们日发书20多吨,月发货码洋2000多万元,月回款1300多万元。年出书505种,其中新书100种,再版书400种,再版率高达80%,共有100多种图书获国际国内大奖。他们不但把国内英语工具书的水平提高了几个档次,其中好几个品牌的书还打败了竞争对手,形成独霸市场的格局。他们的音像制品影响大市场份额大,引进版权力度大效果好,许多时候基本可以做到与国际出版业同步。其大投入大产出的操作方法,完全市场化的出版观念与出版方式,更带给国内出版界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人把这种奇异的发展速度和崭新的发展模式,称为“外研现象”。
打破常规瞅准机会
1995年,是外研社发展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一月,同属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发行码洋7000万的出版社,和发行码洋2000万的音像出版社合二为一。合并后的出版社,除撤掉了重复的部门外,还增设了直销部、储运部、信息部、材料部,充实了发行部,制订了一系列铁的纪律和奖惩制度。在内部管理上则建立了三个委员会:一是社务委员会,确定全社的大政方针;二是编辑委员会,管选题的规划、进度、质量和业务培训,所有选题必须经过全体编委讨论才能决定,即使是社长也无权开出一个书号;三是经营管理委员会,负责决定和协调全社所有的出版经营活动。社长李朋义说,当别的社把着眼点放在不出事不挨批评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着眼点放在迅速发展超过兄弟出版社上,否则,我们没有机会了。因此,在思想上,外研社的人不敢去想不会去想卖书号这码子事,在制度上,有对书号的严格有效的管理。大家一门心思奔正道,铆足了劲求发展。
也是这一年,国际国内纸张价格飙升,导致许多出版社无钱买纸或买不到纸无书供应市场,人教社是把报告打到国务院副总理那儿,才保证了印制教材的纸张。刚刚完成了机构调整的外研社,在困难中敏感到机遇来了。于是他们用近乎“残酷”的办法,给有关各部门下了硬任务。
材料部:为外研社印书的8个印刷厂,只要有一个厂断了一天纸,扣主管社长和全体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