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从文化沙漠到文化花园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7/6/27 作者:沈本瑛

150多年前,香港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滨海小渔村,1842年(清道光22年)为英国割据后开埠,当时人口仅只数千,一般商业刚刚开始,都是一些市集式的小买卖,根本无文教事业可言。
其后,水陆交通逐渐展开,并且成为东西交通要道,人口增加,商业随之发达,文化教育为社会发展之需,书业乃应运而生。
当时中文书籍及课本均从上海、广州等地运入本港,部分再由本港转运至东南亚各地,以应华侨之需。外文书籍则由外国进口,除本销外,也有转运至大陆和东南亚各地。至此,香港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包括文教事业在内的商业转口港,至抗战前夕,人口已达数十万,更成为一个商业发达、转□兴旺的大埠了。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进入了政治上、经济上以及生活上最黑暗的时期,文教事业陷于停顿。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香港重光,商业及进出口业急速复苏,东方之珠重现光辉,文教事业也开始走上发展之途。
一、文化沙漠时期
五十年代初期,英文教科书还采用马来亚及英国课本,中文课本几乎全由国内供应:中文书店除课本外外皆以文具为主。略具规模的书店,均集中在香港皇后大道、德辅道、荷里活道及九龙旺角弥敦道一带,而除课本以外的其他书籍包括中文补充读物物更完全由国内供应。唯一在本港有印刷出版的仅历书、尺牍、旧启蒙读物、医卜星相及标点通俗小说等有数的几种。
香港由于一直是个商业转口港,极少独立的工商企业,政府亦无有系统的城市规则,即使在五十年代初期,英文教科书还采用马来亚及英国课本,中文课本几乎全由国内供应;中文书店除课本外,皆以文具为主。略具规模的书店,均集中在香港皇后大道、德辅道、荷里活道及九龙旺角弥敦道一带,而除课本以外的其他书籍包括中文补充读物,更完全由国内供应。唯一在本港有印刷出版的仅历书、尺牍、旧启蒙读物、医卜星相及标点通俗小说等有数的几种。
1948年,有鉴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骤变,香港文化界有识之士筹设了一专门的出版机构,那便是在本港最早有正规出版书籍的学文书店(虽然1946年已有一家文化供应社出版了很多文学书籍,但在1949年初便结束了),以出版文学、学生读物及儿童书为主,与此同时,历久销路不衰的世界版《英汉四用辞典》也已在香港印行。其后,1949年至1953年初左右,上海、广州等地陆续有出版界人士来港,带来了大批书籍及纸型,开设出版和经销机构。除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百新书店、大公书局、南光书店、上海书局、正兴公司(即世界出版社之前身)、学林书店及学文书店等外,其他出版机构均在此时期开办,如上海印书馆、文渊书店、励力出版社、文光书局、万象书店、南洋图书公司以及太平洋图书公司等,出版以青少年为对象之文学、翻译、学生补充读物、科技及工具书,而原开设在本港的书店如世界书局、永经堂书局、五桂堂书局、开明书局、民生书局及祥记书局等,除继续出版标点小说、尺牍、武术、医卜星相及历书等之外,也开始出版其他书籍,包括文学艺术、学生补充读物、字典辞典等。但当时本港文化教育水平颇低,学生人数仅约10万人(小学生占极大部分),有兴趣或有钱买书者,少之又少,故出版的书籍主要运销东南亚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地,而各地的中文教科书,更几乎全由香港供应。
二、初具雏型时期
约在1952年起,私营书店国内来书几已完全断绝,代之以三联书店及新民主出版社为总代理发行国内所有之出版物。而本港由于人口迅速膨胀,工商业逐渐发达,就业人数增加,文化教育也开始受到政府及社会的重视。青年们首先感到有增加文化知识的需要,而适合于此种社会需求的书籍却相对的缺乏,促使出版界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青年修养及知识性书籍的应时出版,尤其以学生书店、自学出版社及万千出版社等出版的书,颇受本港及东南亚各地青年的欢迎。其他如大公书局、侨光书店、中国出版社、海风出版社、环球出版社、亚洲出版社、自由出版社、高原出版社等也分别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文艺小说、学生补充读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或政治书籍等等。而除中华、商务、正中和现代版(上海书局出版,是当时中国以外出版的最具水平的教科书)教科书之外的另一中文教科书出版机构——香港文化服务社也在此时成立,出版中文课本,供本港小学生之用。
五十年代中期,新派武侠小说兴起,著名作家梁羽生、金庸相继在报章刊出新武侠长篇,风靡一时。1955年,伟青书店首先出版新武侠小说(也出版其他读物),接着,三育图书公司也出版了新武侠名著;环球出版社跟着大量出版武侠小说,并出版《武侠世界》月刊。新武侠书不仅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