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中国书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与新出版组织的培育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7/7/11
作者:陈昕
摘要:
本文提要
□近20年来,中国出版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978~1985年为中国出版业的超常规增长阶段。图书总印数由33.08亿册增加到66.73亿册,年平均增长9.1%;总印张数由117.71亿印张增到282.75亿印张,年平均增长11.6%;出版社由114家增长到438家。此阶段,文化禁锢主义的打破,经济的快速增长支撑了中国图书市场的迅速扩张。
1986~1994年为中国出版业的调整和徘徊阶段。出版业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中国图书出版总印数始终低于1985年的水平,年平均增长率为—0.55%;图书出版总印张数年平均增长率为1.25%。致使中国出版业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首要因素在于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通货膨胀。中国图书市场的调整之所以长达9年之久,在于中国出版业对于图书市场转变未能作出积极反应,具体表现在未能在出版体制和发行体制上果断地、深入地推进改革,培育起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新的组织。
1995年中国出版业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导致中国出版业开始新一轮增长的原因首先当是中国国民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其次是中国出版业内部出书结构的调整、管理的加强、营销手段和策略的改进以及出版改革的逐步推进。
□1995年中国图书市场的真实容量大约是300~400亿元人民币,但是,仅实现了186亿元。怎样才能使中国图书市场的容量得到进一步实现?怎样才能使中国出版业的第三阶段尽可能持续比较长的时问?可从两点入手:
(一)抑制图书价格的过度增长。中国图书市场的容量远远没有得到实现,但市场容量的实现绝对不是通过涨价所能达到的,而是通过出版更多的价格适度的精品,通过各种有效的出版组织和营销手段来满足的。
(二)培育新的出版组织。中国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编、印、发上下游之间的分割和地区市场的分割,这种分割限制了市场的统一和发展,使真实容量得不到实现,而一定规模的编、印、发一体化出版集团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加速中国图书扩容的另一个方面是尽快重建全国性的批发系统和网络。
□借用中盘这个概念,是为了表示我们当前需要的是一种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新型发行企业。
中盘必须具备(1)商务流通功能;(2)物品流通功能;(3)信息流通功能;(4)支援功能;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代理众多出版社图书的实力;二是建立强大的物流系统;三是构筑充分利用电脑的联机网络;四是利用大规模运输的能力。
建立适合中国情况的中盘的两个途径:一是在推进中国出版流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改造现有新华书店;二是在组建编、印、发一体化出版集团的过程中培育具备一定规模的中盘
中国出版业发展三个阶段与中国图书市场性质的转变
1977—1997年这20年是中国出版业迅速发展并引起世人瞩目的20年。在这20年中,中国出版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其间中国图书市场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出版业发展的这三个阶段和随之而来的市场性质的变化,对于我们全面地把握中国图书市场的未来走势,并适时地推进出版体制的改革,培育起新的出版组织,进一步地扩大图书市场的容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超常规增长阶段
(1977—1985年)
70年代后期,命运多舛的中国再次回归到全球性的现代化历史潮流之中。随着文化禁铜主义的打破,出版体制改革的进行,中国彻底摆脱了“文革”10年中陷于“书荒”的困境,图书出版一再突破原有的纪录。从1977年至1985年,中国图书出版总印数由33.08亿册增加到66.73亿册,总印张数由117.71亿印张增长到282.75亿印张。这一期间,图书出版总印数和总印张数每年都持续增长,总印数年平均增长率为9.1%,总印张数年平均增长率为116%。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19781981年,总印数和总印张数年平均增长率竟分别高达14%和16.5%。1985年中国图书出版总印数和总印张数均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分别达到66.73亿册和282.75亿印张。如此之长的增长周期,如此之高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图书出版史上也是罕见的。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中国出版业的超常规增长阶段。
导致这一阶段高速增长的原因,首先当然是文化禁铜主义的打破使的出版供给能力大幅度增加。例如,1977年至1985年,中国出版社的总数由114家增长到438家;纸张的短缺和印刷能力的缺口在80年代中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其次还在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以及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