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中小出版社与中盘对接断想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7/8/29 作者:和龑

众所周知,80年代中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出版社自办发行和集个体书店一窝蜂拥入了原本是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发行行业,并在三五年之内构成了对新华书店的威胁。据统计,80年代中期以前,90%以上的出版社的出版物中的90%以上甚至百分之百依靠新华书店发行,90年代初,随着新华书店征订数的急剧萎缩,70%以上出版社的出版物中的50%以上,甚至更大的比例已是依靠出版社自身的自办发行了。9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社自办发行的比例又有了进一步的上升。
出版社自办发行的发展,首先是体现在其产品的覆盖面上。覆盖面越广,其发货的批量就越小,发货的难度就越大,发货成本也就越高。同时,也造成了出版社债权的大分散,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收帐回款的艰难与繁复,下一步就影响到整个出版资金流转的灵活与便捷了。如何走出困境,进入良性循环,是每一个中小型出版社目前不可回避的现实。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新形势下中小型出版社如何寻求新的增长点。
一、中国社会出版社的现状与应采取的对策
中国社会出版社现有员工50余人,全社年产值4000万元左右,估计97年销售码洋近3000万元,发货覆盖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东北六大区,在广州、上海、北京、成都、武汉、沈阳、长沙等四五十个大中城市的图书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可以说城市市场已基本占领。寻求新的增长点唯一的目标就是基层县店和广大的农村图书市场。
根据中国社会出版社实际状况和现有的人力、物力,要完成目前的任务,已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如何克服困难、尽快有效地占领农村市场,唯一的途径就是——依靠中盘商,即新华书店发货店和新崛起的一批图书批销中心。
出版社选择发货店和批销中心作为本版图书的代理商,负责一省或某一地区的本版图书的批发工作,笔者以为至少可以解决出版社自办发行中无法解决或难以解决的发货问题。在目前销货店经营追求品种规模的形势下,县级销货店对于中小型出版社来说,一般是订50—80个品种,充其量三五千元的码洋,发货吧,一要拆包配零,二要拼包拼箱,零担发货更是诸多困难,且许多县店远离铁路;说起结帐,更是一言难尽,千把元的书款一欠就是一两年,专程去要一趟,结回的帐可能不如费用大,不要吧,书帐难平。不发货吧,又违背了出版社的服务宗旨,也影响了出版社的声誉。而如果由发货店来代理,县级以下新华书店的供货和结算统统由发货店包下来,货统一发往发货店,不但解决了发货难结帐难的问题,而且也大大减轻了出版社自办发行的工作强度。孰利孰弊,自不待言。
二、具体运作中应考虑的问题
(一)适应发货店的不同管理模式的问题
笔者认为对于出版社来说,首先是一个观念的转变问题,尤其是财务结算管理观念的转变。全国几十家发货店和批销中心,管理上千姿百态,只有适应对方,生意才能做成,合作才能继续。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模式绝不能强求一致,而应该是通用型的。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上,要适应各类发货店不同的结算模式,除去解决观念上的抱残守缺外,还需要克服怕麻烦嫌琐碎的畏难情绪,具体操作上也需要去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在不违犯国家有关财政税收制度的前提下灵活变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适应发货店的财务结算管理,及时、准确、明白地解决好与发货店的结算对接。
(二)适应市场的问题
新形势下,适应市场需求,是对每一个出版社经营工作的起码要求。适应市场,不仅是管理工作和运作方式的适应,还应该是编、印、发各个环节对市场的适应。比如关于开本,印装质量和价格问题,近一个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书店已将品种作为规模经营的主要项目来考核。由于书店面积与品种的矛盾,以及书架规格等因素的限制,就要求书籍开本最好是标准开本,即32开,和一定比例的16开本,特殊情况可采取8开,一般要少采用12、20、22、24等异型开本。当然,儿童读物可灵活掌握。
装订最好是平装,平订、平锁、胶订均可,但据目前读者的要求,胶订似乎以其书背的平整微凸越来越看好。
说到书的定价,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问题,笔者以为一般图书定价,大规格开本(指850×1168以上)定价一般不要超过每印张1.30元;小规格开本(787×1092)一般保持在每印张1.00元左右为妥。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出版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