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期待中的整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7/10/24 作者:甄西

应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的邀请,以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总经理吴江江为团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卢玉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许力以为顾问,由新闻出版系统的社长、总编共97人组成的’97祖国大陆书展代表团,于1997年8月21日赴台北市,举办了’97祖国大陆图书展览暨版权贸易洽谈会。同时,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还与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香港出版总会召开了第二届华文出版联谊会。
一、书展及联谊会
举办大陆图书展暨版权贸易洽谈会的时间是8月23日至27日,地点在台湾师范大学体育馆。参加本次书展的图书来自全国86家出版社,共1.3万多种。本次书展“是继一九九三年台湾图书展在北京举行、九四年大陆图书在中央图书馆展览后,两岸图书出版界第三次大规模、整体性的展览和交流。”据了解,本届书展无论是参展人员还是参展的图书品种,都多于前两届书展。书展期间,每天前来参观的台湾读者逾千人次,五天累计约6000多人次。本次书展共签订版权贸易协议90项,其中卖出版权76种,买进版权14种;达成版权贸易意向140项,签订合作出版协议5项,现场订购图书、光盘总额(码洋)300万元人民币。依前两次书展展后,将全部图书捐给承办单位的前例,本次书展结束后,用于展出的全部图书赠送给了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该校校长吕溪木先生表示,要将这些图书全部上网,供更多的台湾读者查阅,充分发挥其价值。
与此同时,8月25日至27日,在台湾师大教育大楼会议厅还举行了第二届华文出版联谊会,两岸三地出版同业四十余人参加。会议由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武奎煜先生主持,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卢玉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许力以、香港出版总会副会长沈本瑛先后致辞。会议的主题是:华文出版走向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代表们分别就华文出版走向世界的条件、时机、具体做法、存在的困难,以及两岸三地现在可以合作的事宜,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并在诸多问题、特别在“打进英语世界”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会议确定,第三届华文出版联谊会于1998年9月在大陆举行。联谊会上,台湾代表建议,希望大陆和香港组团参加在台湾高雄举办的1999年跨世纪图书博览会。
二、台港对未来与大陆出版合作的希望
此行台湾,使我们明显地感到,台湾及香港的出版界除了关注书展以外,对华文出版联谊会的兴趣更加浓厚,台湾报纸对联谊会的报道要比对书展的报道详细得多。联谊会上,台港代表提出实现中文出版国际化应是未来的大目标,两岸三地应加强合作,对现在的华文出版市场进行“整合”,在三地“建成单一的华文出版市场”,使华文出版走向世界。台港出版界认为,在当今,华文出版走向世界有很大的难度,单靠他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只有联合出版资源丰富、出版实力雄厚、出版潜力巨大的大陆出版界,才是新的途径。
“整合”华文出版市场应从现在可以做的事情做起。台港代表建议,今后三地出版业者应“共同深入了解世界图书市场、海外华人市场,并进一步了解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应“共同开发结合各自优势的世界性选题,或共同引进外国出版公司的大型丛书、工具书,出版繁、简体字本,以节省成本,减少重复”;参与国际书展,三地不要各守一摊,应“以具体的合作在展场中营造华文出版品的发展优势”。
语言文字是影响华文出版物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台港代表建议,“通过与国际出版、行销公司的合作,让华文出版品以其他语种走向世界,不失为现阶段可行的办法之一,三地业者可从合作经验中发展自己的实力”。
台港代表认为,资讯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出版业至深,新近崛起的网路书店,可弥补海外华文书店的不足,对三地出版市场,极有可能产生结构性的转变,将促使华文单一市场的形成,更为具体、落实。”在本次书展上,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所属的中国现代书店的网上售书,得到台港出版界的高度评价,认为大陆在应用资讯科技方面“先行一步”。台港代表建议,三地应利用国际网路(国际互联网),“交流出版资讯、版权贸易、出版合作等讯息;建立各自的图书资料库,加快图书物流。”
华文出版要走向世界,就要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台港代表建议“扩大三地的出版产业规模,改善经营体制,并学习外国出版集团的发展经验,”香港有个联合出版集团,两岸三地也可以搞联合出版集团。集团可以搞图书,搞杂志,搞报纸,搞音像制品,搞电子出版物,还可以搞房地产,搞股票。
台港代表认为,“华文阅读人口占全球总人数四分之一,堪称全球最有价值的出版市场”。大陆有12亿华人,是最大的华文读者群。因此,在台港出版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