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社办期刊走得可好?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7/11/28 作者:孟叶

出版社出版期刊,好象一直只是出版社的“副业”。若论一个出版社的业绩,总是说出了什么好书而很少提及期刊。随着出版业向集约化经营方向的发展,社办期刊的作用、影响及巨大潜力开始引起关注。去年起新闻出版署开始了三刊工程(即社办期刊、署直期刊、全国百强期刊),旨在检验和提高期刊水平,同时也显示出自上而下对期刊出版的重视。那么,社办期刊的状况如何,出路如何呢?
现状:品种可以增加,因为有能力办好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560多家出版社共办有近400种各类期刊,这相对于全国总计8100余种期刊而言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另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发行量达25万份以上的社办期刊有26种;从全国每人每年分得杂志数看,在70年代约为1.2册,80年代为1.5册至2.4册,90年代为1.6册至2.0册;而每人每年分得图书数从70年代到80年代也只是在2.8至6.3册之间波动,可见期刊的影响力及受众面实在是不应忽略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1996年发行量名列前茅的两本期刊是《故事会》(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和《读者》(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并且这两家期刊发行量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上波动不大,在1996年分别为400多万份和370多万份,这样的发行量是相当惊人的。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何承伟先生说,曾有日本、瑞典等方面有关人士专程来社访问,对《故事会》巨大的发行量惊叹不已,非常羡慕。可见,办有这样一份期刊的出版社是真正可以名利双收的。
在发达国家很多出版公司中刊、书比达到6:4,更多的利润产自期刊。而在我国目前平均每家出版社出的期刊还不到1份,当然,象《故事会》对于上海文艺社、《读者》对于甘肃人民社是可称得上以一当十的。其实就出版资源的综合利用、出版社多元化经营来说最具可操作性的是办一份期刊。现在社办期刊品种是应当增加,而且社办期刊也完全有能力办好。
优势:可以综合开发利用出版资源
社办期刊的优势很明显,可以综合利用出版资源,培养和建立自己的作者、读者队伍,及时获得读者反馈信息等等。《当代》主编何启治说,国家大型文学社应该有自己的文学刊物,这样可以弥补出书周期长等缺点,让读者花较少的钱而读到好的作品。特别是对当代文学作品,这是最有效的听取读者反应的渠道,可为出版社确立选题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甚至有一些出版社就是由于期刊的成长而成立的,比如先有《译林》而后有译林出版社,先有《花城》而后有花城出版社。
据记者了解,从署里对京外省级181家社办期刊的调查结果表明,赢利、持平、亏损三者大约是各占1/3。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上海分公司,每年引进版权出版的美国《自然》等杂志(英文版),发行量很小。这些高科技类杂志是必须要有的,为这一部分国家科研人员服务是坚持出版的原因。这一类杂志相对一定的读者群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些杂志绝大多数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运作经营方式,如何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下去是很值得探讨研究的。引进外资合作出版期刊的情况并不多,比较突出的有《世界时装之苑》(上海译文出版社)、《米老鼠》(人民邮电出版社)等。总之,社办期刊有极大优势,仅出版资源共享和人员的综合利用而言,就是出版社目前最现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刊书协同效应不应忽略
由于社办期刊有相对稳定且极有针对性的巨大读者群,这样的宣传渠道真是得天独厚,社办期刊宣传本版书也是天经地义的,因此在采访中记者特别就这一问题询问了很多出版社及社办期刊人员,发现大多数出版社在这一点上是处于无人过问的状况,或者仅只有一些自发性的行动。也就是说守着一分发行量颇大,每月都有几倍于发行量的读者群的期刊,出版社并没有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好这块宣传阵地,“有时社里有了好书,会去期刊上发一下消息或书目”,其实仅仅是宣传出版社这块牌子就很值得好好策划一番。在北京图书馆期刊阅览室,文学、综合等类杂志借阅量是相当高的,有些杂志非常破旧了,显然被翻看的人数相当多,那么为当代文学作品销路不畅发愁的出版社为何不从此入手宣传一下呢?这样“近水楼台”的好事策划得当是不会影响期刊品味的,因为商品化程度日高,出版业也面临创名牌的问题。每年有上十万种图书出版,同类书也有太多,比如一位喜爱《当代》的读者,他对这本杂志水平质量的认同如果能引导到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块牌子的认同,那么当他面对众多版本图书时的选择结果就可以预见了。但是,《当代》从头至尾未见只字提及本刊是由人民文学社主办,只在书脊上才见到社名,真是太“纯洁”了。同样情况也见诸于《十月》(北京出版社)、《花城》(花城出版社)等。在综合类期刊中如《青年文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