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剖析出版现状与走向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1/1 作者:胡守文

★思想前所未有的活跃
★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
★市场前所未有的迷茫
★形势前所未有的严峻
近两年来,出版全行业不断出现一些引人注目的新情况。如果用几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前所未有的活跃;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市场前所未有的迷茫;形势前所未有的严峻。实践中,逐渐凸现出如下几点出版热点问题:
一、关于市场是疲软还是正常
去年以来,现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订货会情况非常好,但出版社整体发行情况不好;书市很火爆,但平时的销售趋淡。因此,在行业内,有一种特别流行的说法,叫“市场疲软”。
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为此,我就中青社98年的发行情况作过一个了解,发现有这么一种情况:过去一次订货很多,现在一次订货少了,但添货次数多了。即订单变得零碎了,发行人员异常忙碌。过去某市的书店一次订30万,现在一次订7万,但过去半年添一次货,现在半年添五次货。98年全社全年销售较97年上升15%左右。像中青社这样,应该不是个别现象,比如人大社,上升50%多,新华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等等,都有不同程度上升。这只能说明,现在的书店系统变得更加理性化了。如果说市场整体有回落的话,这种回落是一种真实需求的反映。过去的所谓繁荣,不能排除带有某种“泡沫”成分。在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出版社只能呈现两种景况:或销售持续增长,或销售锐减。仔细分析,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选题。市场变得挑剔了,因而,选题重复出版、选题一窝风、选题炒作等弊端,开始受到市场的惩罚。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到底是市场整体疲软,还是结构性疲软?有的同志称其为结构性疲软,我赞同。即选题结构有问题的部分,市场不接纳了,这不是一件坏事。整体疲软和结构疲软这两种不同看法,事实上非常重要,因为它对整个出版界有一个引导作用。如果产生误导,后果非常严重。比如,就我所知有些出版社由于畏惧市场不振,98年后半期和99年的计划出书量大减;有些出版社,考虑到结构性疲软,正在全力优化99年的出书计划,一个是简单地压缩数量,一个是狠抓优化结构。这其中的差异在99年会非常清楚地表现出来。
如此看,我认为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对我们有影响,但这个影响不是主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出版行业内在的深层次矛盾,在金融危机这一背景下的总暴露和表面化。中国出版业在结构性疲软这么一种情况下,总的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调整期。像过去那样一个高速增长期很可能已经结束,这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经济规律显示,多数高速经济增长范例均不会超过二十年。此后,就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增长期或徘徊期。这个中国出版业的调整期究竟会有多长时间还很难说,但在调整期中,出版业会有一种出版实力的重新排队,排行榜的变动是必然的。但这一次出版业呈现的调整和从前以倒退为代价和前提的调整不同,是一种行业内立足于再发展的自我调整,摆动的幅度不会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进入这个调整期,一些地区出版局和出版社便迅速地抓住了机遇,发起了新一轮强劲的出版改革。这一轮出版改革值得我们全行业关注。一个特点是力度大,动了真格的,从运行机制、机构、人事制度,实施全面改革;二是目标远,不顾及眼下一城一地的得失,为积累后劲和长远集团化发展奠基;三是改革方案多样化;四是光做不说或多做少说,更多的是呈现一种“静悄悄的革命”。特别应该关注北京地区一些出版社以及上海出版界的改革举动。在调整期出现的新一轮出版改革,没有任何人号召,是出版界依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对改革必要性认识的深度自发进行的,而且从总体上看,是中央级出版社走在了地方社的前面。尽管这些改革涉及的面还不宽,但影响巨大,已经引起了出版界较为广泛的关注。
二、关于集团化
97年,特别是97年下半年,这个话题很热,98年以来,特别是98年下半年,逐渐沉寂下来。争论、议论少了。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等企业集团受到严重冲击后,我国出版界也引起了某些议论:还能不能搞集团化,是否有必要搞集团化等等,但集团化的实践并没有停止。引人注目的有署直美术出版集团的成立,数家报业出版集团的成立和上海出版界的集团化设计等等。我始终认为,集团化不是为了变大,而是为了变强,或者说表面上是变大,实质上是为了变强。“大而强”是集团化的一种理想,“大而弱”则多是集团化的一种现状。这种现状表明,出版集团化建设确实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即使已实现了集团化运转的,由“大而弱”变成“大而强”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出版业集团化建设,存在着先天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