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大胆出“新” 造福读者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1/8 作者:袁楠

日前,译林版《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举行。外国文学研究界的资深专家、中青年学者、著名青年作家、新闻界人士及专程赶来的译林出版社领导与编辑济济一堂,畅谈译林版《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的状况和前景,并由此就《系列》的出版对外国文学教学,对国内读书界的影响等有意义的话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
译林出版社副社长竺祖慈主持会议并首先作了发言。他谈到,译林出版社的前身为1979年创刊的《译林》杂志编辑部,编辑部时期就以翻译出版外国文学,尤其是现当代通俗文学为己任。1989年以前主要以《译林》为媒介刊登外国通俗作品,同时也出版包括古典文学名著和现当代作品在内的单行本。译林人有意识地发挥自身优势,试图在系统地译介外国通俗文学方面起良好的引导作用。90年代前期译林出版社成立后,在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的同时,又根据读书界、翻译界关于更新古典文学名著译本的要求,凭借自身条件,推出《世界文学名著·古典系列》,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已发展到近百个品种,成为国内图书市场上常备品种最全的一套古典文学名著译本。1992年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以后,翻译当代外国文学作品须先购买版权,许多出版社为降低成本而纷纷停止出版现当代外国文学作品,而译林人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特色,将购买版权看作与国际出版业接轨的良好契机。购买版权固然会带来不少困难,但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着眼将来而开发当今国外最有影响的新作精品。一拥而上地出版古典文学名著,冷落现当代文学,将对外国文学的整体译介带来不利影响。译林出版社作为专业翻译出版社,应义不容辞地为国内翻译出版事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而对出版社本身的分析表明,译林出版社不仅拥有十多年来形成的高水平译者和编辑队伍,更重要的是,加入版权公约后,译林出版社积极出击,已在较短的时间里在版权贸易方面积累了相当有益的经验。这些优势为译林出版社在取得中文译本合法版权的前提下,翻译出版现当代外国文学名著创造了条件。译林社自1995年开始迅速着手丛书的各项工作,1997年起,译林版《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陆续问世,并很快形成规模。现已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达到40多部作品,涉及10个国家,8种语言。即将出版的也有50多种作品。为及早填补近几年来译介现当代外国文学名著的空白,丛书有一部分采用了已有的质量较高的译本,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有关专家、译者的热情关心和支持。高度的重视和较大力量的投入更使这套书具有相当的价值与品位。以后,译林出版社还要不断物色更新更好的选题,以填补空缺为宗旨,着力提高丛书的完整性、一流性与权威性,继续把丛书出版下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吴元迈认为,译林版《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对当前研究外国文学和认识世界很有意义。古典名著国内已出版了很多固然是件好事,但过多的重复也对图书市场、对读者不利,如《红与图》有22个译本,让人无所适从,也并无很大意义。由于版权方面的原因,出版古典名著自然方便得多,这种趋势在目前不可能停止。而从研究、推介的角度而言,理应把更多的目光投向20世纪现当代外国文学。很多出版社承诺出版20世纪世界文学名著,却始终没有兑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译林出版社率先推出《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是需要勇气和远见的。
他又指出,有80多种选目的译林版《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可以说已初具规模。译林出版社及时召开这个座谈会很有必要,这有利于更好地探讨文坛哪些作品能成为新的经典,有利于国内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界整理思路,也有利于译林出版社进一步开拓新的状态和领域。
《外国文学评论》副主编盛宁也认为译林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体现了相当的胆识与超越性的眼光。大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小到本国的文学事业,丛书的出版都为如何借鉴西方有益经验打开了一扇较开阔的窗口,这是一个很有远虑的举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出版社出书时都首先要考虑经济效益,而译林人为填补空白,大胆引进大批现当代名著,不啻为一种大手笔。谈到丛书对国内读书界的影响,他说,现代派作品曾经在二三十年代盛行一时,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避而不谈,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又被重新提起。但爱好十九世纪文学的广大读者群是一代一代培养起来的,现在的读者对国外现当代名著也有个逐步认识的过程。译林出版社的丛书为读者提供了机遇。
盛宁建议,在出版丛书同时,可从读者较熟悉的篇目入手,推出大量生动活泼的评介。纠缠于“后现代”、“时空倒错”等一些无谓概念的研究书评多成为老套,而从目前读者的欣赏水平出发,结合创作背景、故事内容、阅读习惯,做基础性的引导工作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