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让学术书拥有品牌效应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1/15
作者:孟叶
摘要:
97年以前社科文献社最高年发行码洋不过500万元左右,出书品种在80种左右。但到97年,他们的出书品种上升到107种,98年更达到190种,其中新书140种,学术专著占80%左右。最引人注目的是,从97年到98年,图书的平均印数从2000册上升至7000册,98年发货码洋达近2000万元。
以上成绩均缘自该社从96年开始的调整思路、树立“将市场观念贯穿图书发行全过程,出版学术精品,运用现代营销策略发行学术书”的改革,改革使他们叩开了市场的大门。
学术书不应是赔钱书
为帮助中青年学者出版专著,社科文献社94年开始启动“中青年学者文库”。首批出师不利,印数很少,却未发完。通过了解市场情况,他们发现“文库”不是没有读者,只是编写手法陈旧,其从题目到体例都更像“学术报告”,因此被市场漠视。从97年开始,出版社提出让编辑参与到作者的科研中去,按市场需求来指导作者编写,并对设计、装帧、选题角度、叙述方式等方面做了全面调整。这之后推出的新一辑《中青年学者文库》令人耳目一新,统一设计的封面清新有致,题目更贴近生活。从市场回馈看,该套书平均印数从1000册上升到5000册。98年出版的一辑中有三种书初版上市后便很快脱销,加印一次方满足了市场需求。对青年学者来说这比高稿酬更让他们欣喜。
让学术书有品牌
社科文献社的“皮”书系列叫响市场是近几年的事,其雏形是由社科院资助出版的两本书,即《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和《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由于这两本书发行量小,社里并未对于“青眼有加”,选题一度流失到其他出版社。从96年底开始,社科文献社发现驻京外国公司、商社等非常注意此类书的出版,总是书未出版就来询问,而且关心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读者也日趋增加。据此,出版社决定对该系列书加大宣传力度打品牌。为此,他们相继开发出一系列预测性的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皮”书,如“农业形势绿皮书”、“社会福利黄皮书”等等,每年一本,每年一套,形成一个名牌书系列。他们在97年、98年对已有一定影响的两种蓝皮书采取信息发布的方式,向社会各界介绍,市场反应很好。《1998: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和《1998: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都重印3次,各销出6万册。他们还为“皮”书系列设计了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封面、开本,并用胶版纸精印,使之成为精品。据了解,“皮”书系列98年出版了8种,平均印数达到3万册,99年将出版18种。
新营销观赢得市场
社科文献社认为,过去学术书发得少,并不是市场不需要,而是营销工作不到位。在近两年的实践中,他们强调为每部书找准定位:书是写给谁看的,会在哪些地区销售较好。他们不一味强调覆盖全国市场,在宣传上用各种办法让读者了解新书的出版动态。98年社科文献社新书见报次数达到300次。在经销商的选择上他们也遵循上述思路,采取小批量,多频次主动配发,并做到及时补货,通过采取上述方式营销,97年以来,他们重新定位包装出版的一批老书也赢得很好的市场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