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历史与人生的注脚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3/5 作者:丁一

近年来,出版界推出了许多不错的名人传记类图书,其中,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套“《往事与沉思》传记丛书”一经推出,便受到学术界、读书界的广泛关注,一致认为它是近年来少有的传记佳作,为此,不少媒体相继转载了其中的许多章节,这期间,该套丛书曾一度脱销,其魅力何在?记者日前采访了该丛书的责任编辑——华东师大出版社的陈丽菲女士。
进入20世纪90年代,思想学术界面临世纪末反思,它已由沸沸扬扬的学术争鸣转向冷静反思的阶段,刚从国外归来加盟华东师大出版社的陈女士敏感地意识到,世纪末人们更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思索,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回顾,学术界,尤其史学界已开始呈现回顾、梳理的这一趋向。于是她来到北京找到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长陈启能先生,阐述了自己的设想,当时陈先生也正打算在史学理论研究刊物上对本世纪中国史学界作一钩沉索隐,于是双方不谋而合,经过反复推敲,将丛书定名为《往事与沉思》,它源自于俄国杰出思想家赫尔岑著名的回忆录,旨在“通过一个偶然进入历史道路的人来反映历史”。1995年《往事与沉思》编委会正式成立,编委会由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史学界专家学者和出版界的资深编辑组成。
在确定丛书传主时,史学出身的陈丽菲首先瞄准了国内几位“非主流”(区别于传统教科书)的史学泰斗,如: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谭其骧先生,著有《古史辨》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同被海外学者列为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的吕思勉先生,著名博物学、方志学和文物考古学家傅振伦先生,代表古史分期理论一大流派——魏晋封建主义的大陆唯一“食货志派”传人何兹全先生。编者的意图是:首先,从历史学角度而言,这些传主的特殊贡献,可反映其各自学科的发展轨迹;其次,从文体考虑,传主有条件自己撰写,则尽可能采用自传、回忆录的形式,且区别于官修史书只强调层面的东西,它更具有民间史书的特点,力求反映整体,体现丰厚的历史底蕴。
在写法上,丛书不仅要求真实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作为传主的每一位学者的生平经历、治学道路、学术成就、思想见解,以及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和内心的种种感受,而且要通过这些尽可能深刻地反映出传主所处的时代特色、学术氛围、社会环境,这样便于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整个学术界的状况和学术的发展历程及当时的学术环境、文化背景、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从而使丛书对研究这些学者本人且对学科史、学术发展史乃至社会史都极具史料价值。在内容和形式上,编者突破以往外行作传或炒冷饭的窠臼,要求作者除掌握传主已发表的学术著作以外,还要掌握尽可能多的反映传主生活和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如未发表的札记、笔记、文章、手稿、书信、日记、照片,并通过传主的亲朋、好友、弟子尽可能多地了解传主生平。为此,编委负责收集传主信息、鉴别稿件、审稿工作;责编则往返于京、沪、齐鲁三地,进行采访、组稿,还特邀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深美编陶雪华负责整套丛书的封面设计。
经过两年多精心、紧张的运作,1997年10月,丛书首先推出了由谭其骧先生的高足、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先生撰写的《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其后,又陆续推出了由顾颉刚先生之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顾潮女士撰写的《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傅振伦先生的自传《蒲梢沧桑——九十忆往》,何兹全先生的自传《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华东师大历史系张耕华先生撰写的《人类的祥瑞——吕思勉传》。这期间,上海“文汇读书周报”连载了《历劫终教志不灰》一书的部分章节,引起读书界强烈反响,其它几种也几度脱销,市场反应良好,该丛书的热销在近年传记类图书中是不多见的。何故,正如该丛书责任编辑陈丽菲女士在出版题识中所道“我们从尊重作者,存文存史的理念出发,从引发各种学术的争鸣以期人们的认识更接近于历史真实的愿望出发,将这部分材料与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完整地呈献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