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上海教育出版社精品开路 服务取胜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3/12
作者:刘剑丹
摘要:
成立于1958年的上海教育出版社是全国最大的教育出版社之一,不仅在上海地区家喻户晓,而且在全国教育图书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该社年出书约1800种,年销售码洋逾3亿元,该社还连续两届被新闻出版署评为良好出版社,连续四届被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评为文明单位。1997年社长陈和当选为“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1998年副总编包南鳞又跻身“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之列。这些辉煌的成绩,是与该社近10年来在更新观念、转变机制、加强管理、优化选题、增收增效等方面所作的积极努力分不开的。
提起教育出版社,人们总以为只出教材,其实不然。上教社始终在认真出好教材、教辅、教图、教学期刊的同时,在社教范畴内做文章。尤其是近10年,该社领导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鲜明地提出“树精品意识,出精品图书”的工作目标。为了使选题更精更新,社里建立了严格的选题评估审批制度,设立了社级选题委员会,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使选题开发机制更趋完善。如定时召开由教育界各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幼特级教师等参加的特约编审座谈会,酝酿讨论各类选题;又如各编辑室主动到基层学校、书店调研,听取意见,使选题更具社会需求性和市场竞争性。对一些社会效益好、学术价值高,但经济效益相对低的图书选题,采取宏观调控的办法给予一定的经济倾斜,以保证精品书能及早进入市场,与广大读者见面。1997年,该社出版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获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数学教育研究丛书》获新闻出版署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强化服务,强化品牌”是上教社树立的经营新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出版社上自社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在经历一次服务观念的转变,即由原来的对上级“等、靠、要”,对市场被动应付,变为今天的主动“服务教育,服务全国”。1996年,社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在经过两年的深思熟虑后,对直接隶属的发行科进行体制上的“大手术”。合并发行科和读者服务部,充实精干的管理人员组成独立核算、独立经营的“上海教育出版图书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公司员工每年出差各地上门服务达120天左右,既及时了解了市场信息,又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如今自办发行码洋大幅增长,除上海市外,全国各地发行量增长了一倍。观念的改变、机制的转轨和效益的挂钩,充分调动了发行人员的积极性。仅20平米几个人的门市部年销本社图书就达250多万元,邮购部销售码洋达300多万元。全社发行码洋三年来每年递增5000万元,1998年为3.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