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从一种散文到另一种散文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4/23
作者:戴若
摘要:
百花文艺出版社一向以出版散文类图书为其特色,1998年,该社却出人意料地一口气推出由梁思成、林徽因、茅以升、李四光、竺可桢等名家执笔的以建筑为主题的“金鼎丛书”共11种。投放市场后,反响强烈。其中98年4月首版3000册的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在当月的图书订货会上就被征订一空,至今年3月底,该书创下了加印8次,累计发行46000册的骄人业绩。总结经验,该书责编董令生认为这个选题之所以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在于:
一、名家手笔
“金鼎丛书”的作者无一不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他们学贯中西,触类旁通,他们的名字本身,就已极富市场号召力。
二、填补空白
董令生告诉记者,最初她到已故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家中,与梁夫人林洙女士洽谈重版《梁思成文集》一事,偶然在文集第三卷中发现了“建筑史”和“雕塑史”的手稿。林女士告诉她,这两部手稿都没有单独出版过。其中梁思成先生生前对“雕塑史”不甚满意,想补充修改后再行出版,但这项工作一直未能完成。所以《中国雕塑史》也从未发表过。百花社的领导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为这两部文稿独立出版单行本,并策划推出了“金鼎丛书”一套5种,分别为《凝动的音乐》(梁思成著)、《穿过地平线》(李四光著)、《看风云舒卷》(竺可桢著)、《彼此的抵达》(茅以升著)、《建筑是首哲理诗》(赵鑫珊著),其作者多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但他们对建筑领域均有独到的见解。切入点新鲜有趣,是借鉴了百花社先前为画家出随笔集的成功经验。另外,谈到梁思成,就不能不提到林徽因。梁林二人均出身世家,家学渊源,文笔不凡,又专攻建筑,文稿的学术价值很高。但林徽因的建筑类文稿却从未发表过,所以,百花社在去年已有《林徽因文集》、《林徽因传》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出版《林徽因文集》(文学卷、建筑卷)。建筑卷中收入的是林徽因从未发表过的建筑论文。林不但素以高品味的美学评论为人称道,还曾以“建筑美学”为题为中外学人作过专题讲座,并著文论述。
三、品牌延递
从《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到“金鼎丛书”再到《林徽因文集》,整个系列一气呵成,如此大规模,成体系的出版,都为百花文艺社的建筑人文类图书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整体形象。建筑,不再仅仅是工程师们的事。
由此,不难体会出正是由于百花社的领导和编辑们对整个选题切入点的准确把握才使得这批书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