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情系新华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7/4/18
作者:赵忠祥,刘湛秋,陈斌,戴昕
摘要:
新华书店是大家的“家”,当然,也是名人的“家”。在荧屏上,在小说里,在舞台上,在诗行中,在画卷里,那些生龙活虎的“名人”一旦出现在新华书店的店堂内,便成为一名普通读者。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从新华书店得到了什么?值此新华书店60华诞之际,我们特编发本版,以表达这些并不普通的普通读者对于新华书店的真情实感。——编者
赵忠祥:新华书店我少时的乐园
我从小喜欢看书。先是花1分钱,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到小人书铺租一本连环画,看个把小时,那里是我儿时的乐园。记得过“六一”儿童节,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向家里要5分钱,在“六一”优待儿童的时刻能租上七本书,在光线很差的书铺里的木凳上几乎坐上大半天,然后心满意足,却又迷迷糊糊地走回家去。
当我能结结巴巴地读字书了,能连蒙带猜地看懂故事情节时,我就找到了一个新的去处——新华书店。放了学,我就背着书包,走到王府井新华书店,在那宽敞明亮的大店堂的光可鉴人的地面上,靠墙找一席之地,一屁股坐下来,贪婪地翻阅从开架的书海中抽出的一本本书。于是,在我的眼前和心胸中,就出现了一个个神秘莫测、深邃迷人、眼花缭乱的古今中外的种种风情,有神话,有童话,有故事,有传说,令我心醉神迷,令我不知白天的日光已转换成夜间的灯光,继而恋恋不舍又无可奈何地离开营业到此为止的书店,带着关怀书中主人公后来的命运和故事情节如何发展的悬念,回到家中。于是第二天、第三天我仍会坐在那连报纸都不铺的冰凉的地上看书,让各种文化营养滋润我饥渴的心,让一段又一段阳光从我身旁悄然滑过。啊,我少时最激动的欢乐,是在新华书店里获得的。
在王府井新华书店我看了《皮诺曹》、《乌拉尔传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日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看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老舍的《骆驼祥子》、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看了《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看了英国的、法国的、美国的、德国的很多很多的书。在新华书店,我可以免费看新书,不花一分钱,我不知如果没有新华书店,我少年时代会怎么度过。
后来长大了,再后来,我18岁就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了一点钱就开始买点书了。于是我不再坐在冰凉的地上看不花钱的书了,我能进入图书馆借各种书,也可以用零钱买我喜爱的作品。说来也怪,自从我能在逛书店时掏钱买书之后,就再没有少年时代在新华书店白看书的乐趣了。人说:“文章憎命达”,我想“读书怕有钱”,大抵有钱的孩子没有穷孩子读书的劲头。
总之,我后来就不怎么去新华书店了,但新华书店给过我无穷的乐趣、迷人的诗情和神秘莫测的种种信息。
大约十多年前,我有机会去过几个小城书店,但令我十分伤感。本来希望在不同的书店能寻觅到令我喜出望外的书,但不料想,很多书店只有很少的书,并被挤在店堂一头儿,而原本摆放书架之处,已摆上了日用百货,甚至针头线脑,惨淡经营。我看不到有任何一个孩子像我当年那样入迷地读书了。我不想问为什么?只想说这是无可奈何的现象。
当我1995年开始创作,1996年初准备出版我的作品时,我还受少年时在书店看到的情景左右,决定把我的书主要交给新华书店主渠道发行,不过是偿还我少时的欠债,因为我一直白看人家的书,如今,可能的话也为人家做点什么。同时,我多么希望或许有一位少年站在书店内翻翻我的这本拙作。
我真没有想到,如今的新华书店又重现了昔日的景象。我在96年用了差不多一年的双休日与近30家新华书店精诚合作,为读者签名售书。我就是依靠新华书店主渠道的销售网络,做梦也没想到《岁月随想》竟成了96年畅销书首位。我感谢新华书店,少年时它为我提供了珍贵的精神食粮,多年后,它又为我的书的销售成功做了那么多工作。我想我欠它很多。
但我高兴的是,如今新华书店已成了各地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有识之士与各地行政首长,都正准备使本城市拥有一座最好的新华书店大楼,作为城市现代文明的标志和精神文明的象征。
啊,我多么想,能让我一个人仍坐在靠墙的地上,一本又一本地读我钟爱的书啊!这是早年的欢乐,这是晚年的梦想。
赵忠祥/文 陈斌/摄影
刘湛秋:踏进新华书店像回到故里
在我的生活中,厌烦的是逛商店,喜爱的是逛书店。两种“店”确有天壤地别之感。如果不能在马路边一眼就看中买什么衣物必须进商店的话,那么肯定是目标明确、三下五除二快速离店;而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