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知书与知客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5/10/9 作者:朽木

卖书当“知书”,这一点毋庸置疑。进而言之,卖书的还应“知人”(知客)。后面这一点,相比之下则少有人提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到冶金类书柜上找”,这是笑话,但它确实是从当时的现实中提炼出来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即:当前我国图书发行业的一种现状:书店的业务人员的文化修养、知识储备远远不能适应本职工作的需要;说具体点,是他(她)对于所卖图书的不熟悉。
如果往深处去考察,所谓“不知书”的指责,恰恰折射了文人对于“卖书的”“不知人”的现状的不满,或者用时髦的话,叫做“无法对话”,叫做“不在一个层次上”。文化人在书店里徜徉,是选书、挑书,同时也在品书、读书,他们会把一家书店同自己的书房不动声色地比勘对照,他们会把书店的书同自己的藏书暗暗地加以比较,他们会把一本书同一类书放到记忆的天平上称量,他们甚至会把这类书同那类书来一回“拉郎配”或“荡秋千”……总之,文化人的购书活动,既是买卖,又是文化活动、心灵活动,这时,他们需要理解,需要知音,甚至希望“卖书的”是他们的助手或者秘书,心领神会。因而,书的买卖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比食品、时装的买卖更具有文化味。也就是说,好的卖书人,应当成为顾客的知音。
书店与食品时装店还有一点不同,即到位的服务会培养出长久的“老顾客”,培养出“主顾”——主要的顾客。这大概缘于两点,一是书店毕竟比不上食品店时装店那么众多,很多时候是“过了这村没有那店”,真有不可替代性,所以有“淘书”一说;二是买书人文化人不像买食品的买时装的那么众多,丢了一个顾客就少了一个顾客,你的服务不到位,不知书又不知人,到头来可能没有“回头客”。说到“回头客”,一个知书知人的卖书人,如果争取到一个上档次的主顾,那么,他或她很可能就是招徕到了一大批上档次的主顾——因为文化人是十分崇尚精神共享与精神沟通的,一个买书人文化人,一般而言,会带来一批买书人文化人,这种连锁反应,会造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一点,我们从不少文人雅士对于老玻璃厂古旧书店的回忆当中可找到明证。报上多次报道的北京灯市东口古籍书店的刘老师傅,就是这样的“卖书人”,因此,他的顾客,就成了老主顾,老主顾又辗转发展了一大批新主顾。如此,门庭怎么会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