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中文
|
English
登录
注册
首页
人物
机构
产品
数据
专题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道详情
江苏省新华书店改革实践与思考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8/10/23
作者:张佩清
摘要:
1995以前发行体制改革的回顾
江苏发行体制的改革,在1995年以前,和全国同步,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82年起进行“一主三多一少”的发行改革。这次改革,其核心是解决发行渠道问题,改变新华书店独家经营图书流通的情况。从江苏来看,改革前的1980年,全省发行网点2983个;改革以后,到1997年底,全省发行网点发展到9472个。
1983年以后,出版社自办发行起步,并快速发展,出版社逐渐行使本版书的总发行权。1985年省直属出版社自办发行金额约600万元。其它大学和社会出版社发行金额更有限;到1995年,全省出版社自办发行销售额则超过了3亿元。
十多年来,我们坚持放开发行渠道。现在已形成了新华书店、出版社、社会发行渠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和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二阶段,是从1988年开始的“三放一联”的发行体制改革。这次改革,其核心是放权搞活。江苏在全系统推行了放权承包经营。结果是基层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搞活了,发展加快了。同时,省级发货店也加大了自身的改革,从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加快了自身的发展。
第三阶段,从1992年起到1995年。发行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抓住这个契机,我省把发行改革的中心定在转换省店的经营机制上,以此带动发行的全面改革。
1992年的情况是:全国许多省级发货店工作相当困难,处于被动局面,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多余环节。店店、店社各自单个寻求发展,新华书店销售滑坡。在这种情况下,省店向何处去?省店的改革自然成为发行体制改革的焦点。在省新闻出版局党组的直接领导下,确立了江苏发行改革的思路,明确三条:一是省店要争取主动,转变观念,转换职能,关键是在市场经济中找准位置,方向是向大批发商过渡。二是坚决继续走店社、店店联合的大发行路子。三是加快培育市场,加大对农村网点的投入。这三条加上后来又形成的一条,即围绕扩大图书销售进行各项改革,构成了具有江苏特点的发行改革路子。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改革,江苏发行工作取得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全省新华书店销售总量迅速上升,由1982年的1.8亿元增长到1995年的23亿元,增长12.8倍。其中,省店发货由1982年的7500万元增长到1995年的8.9亿元,增长11.9倍。1995年全省78个市县书店中21个店销售超2千万元,6个店销售超3千万元。自92年起,连续四年,江苏新华书店图书销售稳定地处于全国第一或第二位。
另外,销售结构也逐步优化。1995年,市、县书店一般图书销售达8.5亿元,占总销售的59%,至1997年达64%,又提高了5个百分点,省辖市书店一般已达到70%以上,最高的达到80%。
1996年以来着力于构建以批发环节为中心的新的发行体系,进一步探索提高发行生产力的途径
1995年12月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提出了要在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资金或贷款渗透,以及各种形式的连锁、股份制等办法,将“八五”具有凝聚力的买卖效益关系,发展成为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血缘关系的发行改革战略。根据省局提出来的这种战略设想,我们开始摸索建立新的联合发展的发行体系。我们的做法是:
1、继续促进省店向大批发商转变,使省店成为新发行体系的核心。
我们认为,省店所以具备成为这样核心的条件,其优势在于:(1)经济实力强。(2)吞吐量大,市场占有率高。(3)已形成比较大的联合体系。
基于以上认识,江苏在全面设计、部署发行改革中,始终将省店的定位和改造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省店定位在“大批发商”的位置,省店的改造以探索资产重组和加强批销中心建设为突破口。
2、通过资产重组,联合、连锁经营,扩大销售网络,增强辐射能力。具体操作形式有如下一些:
(1)股份制试点。筹建于96年9月份,开业于97年5月份的江苏省新华书店、苏州市新华书店联合图书批销中心是国有联营股份制企业,这种联合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松散的合伙,而是体现着产权明晰、职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具有生机与活力的企业形式。
(2)连锁试点。主要是以资金和货源配置为纽带,分别建立了江苏省新华书店徐州批销中心、江苏省店张家港市店特约经销店。这两个点,是省店分别向徐州市店和张家港市店投资建立起来的,都以一般图书为经营重点。由于机制较新,发展的势头比较好。
(3)拓宽销售渠道,探索各种形式的联合。在改革过程中,江苏的县级书店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