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把小城镇网点建设作为发展战略来研究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8/12/18 作者:周立伟

加速农村小城镇网点布局,加强网点基础设施建设,加紧实施网点管理体制转换,是新华书店面对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中国十二亿人口,九亿在农村。中国的改革、发展为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所推动。在面临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挑战和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今天,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开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如果排除对新华书店发行教学用书的偏见,那么新华书店图书发行总量,包括中国出版总量,主要市场还是农村。二十年来的中国出版经济的发展和新华书店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购买力的提高。虽然目前农村人均图书购买力的增长仍低于城市,但农村对图书购买力的绝对值增长却高于城市。这是县级新华书店发展快于城市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这个趋势随着农村小城镇发展进程将更加明显。看清这一点,在人们嫌弃农村图书发行这块“鸡肋”的时候,才会不随波逐流,才会看清加快农村小城镇的网点布局。加强网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紧实施网点管理的体制转换等,是新华书店面对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农村从温饱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世纪。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农村的需求将是巨大的。另外,这一进程将是中国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的进程;是农村对文化需求紧迫上升的过程;是农业化向工业化变迁的过程;也是农业人口城镇化的过程,顺应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是新华书店的社会责任,也是把握发展机遇之必须。
小城镇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中心
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的聚集地,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未来农村人口聚集和流动中心,是交通枢纽,是农村图书发行这一服务行业的最佳驻地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农村的率先改革创造了巨大的劳动生产力,分离出大量多余的农业人口,同时由于大城市发展与扩张的需求,大量农业人口尤其是年轻的知识农民开始进城闯世界。这种中国农业人口大迁移虽然带有巨大的盲目性而被称之谓“盲流”,但在中国前二十年的改革中的积极意义上是不可低估的,它带动了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这一迁徒对图书发行业也是一种促进。它使得原本分散的农村文化需求相对集中起来,形成了都市的农村文化需求。这种文化需求有长期性,也有局限性。长期性源于中国都市发展离不开数以千万计的年轻的知识农民;局限性则是由于接纳成本过高,中国都市容纳不了数以亿计的知识农民,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化,城市劳动力的释放自然产生出对来自农村劳动力的排斥,而不是前二十年的接纳。
小城镇是大部分中国农村“农转非”的最佳归宿,因为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发展将进一步有利于调动农村的生产积极性和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农村劳动力将进一步被释放出来。同时随着国家资本向全社会的基础如交通、能源、水利等转移,社会资本尤其是加工业的资本随着都市成本的激剧上升会迅速向小城镇转移,小城镇将是中国二十一世纪走向现代化的燎原之火,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中心。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的聚集地,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未来农村人口聚集和流动中心,是交通枢纽,是农村图书发行这一服务行业的最佳驻地。
小城镇图书发行网点建设的障碍
小城镇图书发行网点建设的障碍主要来源于如下的思想顾虑:“图书市场不在农村而在城市”;“农村市场投资大、见效慢”;“管理困难”
小城镇图书发行网点的建设不仅要解决宏观战略认识。而且要解决许多具体的思想顾虑:
1.“图书市场不在农村而在城市”
这往往是对目前门市纯零售而言。如前所述把新华书店发行教学用书作为“计划经济”而划在农村发行工作之外是一种偏见。农村教学用书需求是一块现实最大、未来最有开发潜力的市场。由农村青年求学、求知、求职的愿望而带动的读书需求远远高于城市。目前这种需求的实现主要受制于经济。随着农村温饱问题的解决,农村文教用书增长的绝对数量将是巨大的。
农村门市零售最小,除经济收入低以外,主要是小城镇的人口密集度还不大,这个问题将随着小城镇的迅速扩大而逐步解决。未来中国小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将远远大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这就是市场的潜力。
2.“农村市场投资大、见效慢”
图书发行业是微利事业。在农村图书市场还没有形成规模时,投资于农村市场效益不一定很明显这也是事实。许多行业都在将农村的资本抽出投向城市。也正因如此,国家要对新华书店予以长期的政策扶持并要求新华书店增加农村网点投资,加强农村网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