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大学区书店:今日是谁家天下?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1999/6/4 作者:孟叶

大学区云集多所高校,有很稳定的文化氛围,图书购买力也较强,自然是书店必争之地。考察大学区的图书市场,我们发现,在温文尔雅的校园内外,竞争却异常地激烈。书店是一个接一个地开,方法是一个比一个鲜,特色是一个比一个显。有时候是走了张三来了李四和王五,有时候是你抢我夺此消彼长。
开店方略:你在我抢 你退我进 你进我跟
总体来看,新华书店是取守势,而民营书店和出版社门市部却多是主动进攻,形成“你在我抢、你退我进、你进我跟”的局面。新华书店在北京海淀区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网点,但这挡不住大小书店一家接一家的开张。有了“风入松”又有“国林风”,海淀图书城就开在新华书店和外文书店的边上,北大出版社借自己地利的优势,在学校内外都设有网点。海淀区店的邱经理说,尽管如此,海淀区店98年比97年销售增长7%,达1.8亿元,99年在市场普遍下滑的情况下销售仍持平。可见,大学区的图书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天津高教书店的张经理说,过去大学的图书馆、教材科都是我们的客户,现在他们也办书店,成了我们的竞争对手。高教书店原来有100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后来周围开了上十家书店,高教书店于是把库房、办公室腾出来,营业面积扩大到740平方米,这下周围的书店吃不住劲了。天津大学出版社的门市去年开业,300平方米的面积加上针对本校专业设置的图书定位很快赢得市场,原来占据此地的北洋书店等生意冷清了许多。武汉洪山区店的网点本来在武汉大学内,因学校治理环境迁至武大门口后,周围陆续又开了多家集个体书店。
一边是坚守,一边是挤进来抢市场。在福建厦门市店停业装修的空档,许志强就把晓风书屋办到厦大门口了,开张就红,生意非常好,甚至吸引了市区的读者来买书。厦大周围本来没有什么书店,许志强把晓风书屋办到学校门口,带动一条街上又开了十余家书店。
在这种形势下,新华书店也不甘示弱。北方图书城新开的连锁店就“锁定”大学区。在沈阳皇姑区有辽宁大学等多所高校,今年6月6日开业的北方图书城连锁店是这一地区最大的书店,虽然周围已有好几家书店,但北方图书城认为比品种、比服务,新华书店可以后来居上。不仅北方图书城,北京海淀区店也准备在守住阵地的同时开始出击。下一步区店要在邮电大学开办网点,尽可能地补上大学区的新华书店空白点。上海杨浦区店针对自己靠近同济大学的特点,在书店中开办店中店——建筑书店,效果也很好。
书店定位:民营书店打品牌大学门市做特色新华书店走“全”棋
大学区聚集了这么多书店,要生存和发展就看怎么念“生意经”了。北京的万圣书园走的是专营学术书的路子,万圣书园开办于93年,万圣人有段话形容他们的书店:环绕的书壁、有着美丽的弧度的绿色的植物的长叶,沙发上一动不动的读书人——就像一间自在的大书房。此前人们不知道书店可以是这样的。而万圣书园绝不卖其他书店有的教辅、文学等类图书,这样专营学术书的“学人书店”可谓开一代风气之先。之后在北大南门出现了“风入松”,图书品种、营业面积较“万圣”扩大很多,虽处地下室却档不住名气直线上升。97年开办的“国林风”,企业资金的介入和经营者的商业背景,使其整体经营理念和意识更加规范,也更具冲击力。开业后一系列联手出版社及学术界的活动,无不体现出民营书店已进入较高层次。几年下来,在北京大学区的民营书店的品牌已形成规模效应,并对图书零售业产生深刻影响。
大学出版社门市店则占尽地利,以特色做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门市97年才开业,依据人大已形成的教材上的声誉和影响,他们的特色就是经营品种齐全、质量上乘的教材。开业时人大门市店图书只有7000品种,半年就增加到2万种。现在该店以财经、工商管理、法律为主已有图书品种达4万种,囊括几乎所有这几类的教材和参考书。3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98年销售额为1500万元,其单位面积产出可说是极高了。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上海复旦经世书局靠近大学的研究生区,因此他们根据研究生、教授等较高层次读者的需求,备书品种以人文、社科类图书为主,这样的高水准图书品种赢得了稳定的读者群,现在上海复旦经世书局每年有500万元的营业额。
不光是大学出版社,其他出版社也瞄准了这块市场。上海文艺出版总社98年在复旦大学开了一家书店——上海新文艺书局。上海新文艺书局另有特色,一是设立了上海人民、教育、译文等出版社的专柜;二是基于北京出版界的高水准,又专门备有几万种京版书;三是对众多周末来复旦补习的中学生,还特别挑选了质量好的教辅读物供应。这家书局今年比去年同期销售增长30%。
新华书店在“全”字上做文章。天津的高教书店紧临天津大学和南